文 | 李十针
呆若木鸡,这个词大家都熟悉。
用了这么多年,你真的了解这个词吗?
一般的汉语词典都这么解释这个词:“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这么看,确实不是什么积极的词汇。
但是追本溯源,这个词可并不是表达这个意思。
词的出处,来自《庄子·外篇·达生》,讲的是一个养鸡专业户的故事。
这个养鸡专业户,养的不是一般的鸡,是斗鸡,而养鸡场的老板,也不是一般人,是当时的齐王。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纪渻子为齐王养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养好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这些鸡虚浮骄傲,而且自恃意气。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训鸡的情况。
纪渻子说,还不行,这些鸡对周围的事物反应挺大的,容易受外界影响。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训鸡的情况。
纪渻子说,还不行,对外界事物虽然没什么行动,但是眼神还是很犀利。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鸡。
纪渻子说,现在行了,这些鸡对外界变化已经没有啥反应了,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素质很棒了。
后来,这鸡被放到赛场上,别的鸡都不敢应战,纷纷转身就走。
Part 1
人生也是要经过这四个阶段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胸怀大志,总是抱有一个改造世界的梦想,觉得自己看事透彻,总有一种“让我上绝对比他干得好”的心态。
过几年,接受了不少打击,渐渐地,他发现事情没有他想得那么容易,原来的傲气磨掉了不少,周围环境也并不如他想的这般友好,一开始他瞧不上的人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他开始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一点外界的风吹草动,都要让他半宿难眠。
又过了几年,这个年轻人慢慢变得圆滑,碰上事情,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直言不讳”,而只会在心里骂几句。
又过了几年,这个年轻人状态又不一样了,外界的变化已经完全不能影响他,他的专注力只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而这个时候,他也无敌了。
Part 2
人生,就是个不断注水的过程
人生就好像是一个瓶子,当放半瓶水时,摇摇瓶子,稀里哗啦,晃荡有声。
慢慢向瓶中注水,再摇瓶子,水虽晃荡,但是声音已经比半瓶水时要小得多。
继续注水,等把瓶子完全灌满,再去摇晃瓶子,几乎没有声音了。
人生,就是个不断注水的过程。
这几个阶段,几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如果说大家都要经历,那么人和人之间还有不同吗?
当然有。
每个人“注水”的快慢都不一样,甚至有的人穷其一生,都没法“注满”。
问题来了,如何更快“注水”,达到最后这个“宠辱不惊”的无敌阶段?
Part 3
你想成为斗鸡,
就必须养在斗鸡的圈子里
应该有不少人有这种经历。
读中学时,体育考试中会有一项五十米跑步,而这个项目往往有同学会不及格。
无论跑几次,都是不及格。
但是,如果找一个跑得快的同学带着跑,及格率会大大提升。
不用想其他,只要紧跟上就可以。
你所处的人际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高度。
圈子的选择,十分重要。
就如同纪渻子为王养斗鸡,那么这只斗鸡,绝对不能被养在一群肉鸡中。
有个理论,叫做“成为圈子里最差的人”。
意思是,你所在的圈子,如果你是最差的,那么恭喜你,近朱者赤,你周围的人都是你可以学习超越的对象。
美国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曾提出过理论:“与你亲密交往的5个朋友,你的财富和智慧就是他们的平均值。”
换句话说,在这个圈子里,最初的垫底,代表着更大可能的进步。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成为圈子里人人效仿的对象,那么这意味着,你需要换一个圈子了。
Part 4
要别人帮忙,
首先你得伸出手
大多数时候,人和人的区别是很小的。
能够寻到一个好的师傅十分重要,就如同斗鸡需要遇到纪渻子,千里马需要碰上伯乐。
生活中,工作上,我们常听到有人抱怨,运气不够好,工作环境太恶劣,领导不够重视,资源不够丰富......
如果哪一天,你也开始有这种感觉,一定要问问自己,为了改变现状,你自己做过什么努力?
蔡康永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如果你15岁时觉得游泳难,于是放弃学游泳,等到你18岁时,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
如果你18岁时觉得学英语难,放弃学英语,等到28岁时,出现了一个很棒但是需要英语好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这个“18岁时你喜欢的人”和“28岁时的好工作”就好像这个发现你、指引你的人,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而你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做好准备。
有句话说的好,要别人帮忙,你也要先伸出手。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必须给别人一个帮你的理由。
纪渻子的鸡,一定是斗鸡,而不是肉鸡。而这只斗鸡,在训练中,一定会表现出是“可造之材”的特质来。
资源是有限的,而人是无限的,你要想得到更多的资源,被“区别”对待,就一定要有值得别人区别对待的理由。
“理想”和“实现理想”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沉默的践行者。
生活就是这样,你要给与它机会,它才会回馈你风景。
Part 5
看上去傻的人,
有时真的只是“看上去”而已
“呆若木鸡”这个词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字,是“若”。
若,好像的意思,只是“好像”,而不是“真相”。
这个“若”字,恰恰表达的是一种胸有成竹的镇定,更是一种谦虚内敛的气质。
《老子》中有一个词:大智若愚。真正的聪明人往往看起来并没那么聪明,反而看上去有些愚笨。
他们的“傻”,更多的表现在“简单不计较”上。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更能让人觉得没有攻击性,也更能赢得人的信任,成为重要的“连接点”。
所谓连接点,就是许多人都乐于和他交往,无形中,这个人就成为了信息的中枢,一旦成为连接点,那么他将获取更多的信息,处于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智”者不屑于与他人争辩,他们的目标认识非常明确,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失去、无法挽回的代价,所以在做决策时,要聚焦于未来的收益和成本。所以,正确的选择,是不再去想自己已经失去的东西。
比如,你花了100块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10分钟之后,你发现非常失望,再继续看下去,你更失望,你是接着看下去,还是抽身离开?
非常多的人都会选择看完,因为觉得钱已经花了,不看完怎么对得起花掉的钱。
但是,换个角度想,你已经花费了100块钱,而看完电影你将会又浪费掉100分钟,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真的觉得电影枯燥乏味,应该立即转身离开。
后者,会被多数人看成是“愚蠢”的行为。
在不合适的路上,敢于舍弃掉已经拥有的,选择更有机会成功的,才是“聪明”。
一个人,学会了取舍得失,学会了收敛锋芒,学会了保持进步,只是专注,没有其他,自然“无敢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