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喜欢去理发店。
一方面,小区周边的理发店剪一次头最少需要40元,挺贵;另一方面,一次理发需要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还要跟洗头小哥和理发师尬聊,我实在不适应。
所以基于这两个原因,我十多年前开始就在家里自己理发了。最初是爱人给我理,后来因为剪下来的碎发处理起来太麻烦,我索性就把自己脱光之后在浴室里自己理。
自己理发也很简单。当初从网上买了一把松下的理发推子,随机配件可以装在机头,呈梳子状,可以调整刀头到头皮的距离。我通常先把档位调在30mm,把所有的头发都推一遍,直到感觉再也剪不下头发时,再把档位调到20mm,把头两侧和后方的头发推一遍,再把档位放到12mm,处理鬓角和后脑勺的发际线,最后再逐步调到9mm、6mm,一点点精修。
前面两步还比较简单,我通常站在浴室里凭感觉就可以了。当档位低于20mm以后,我就必须要站在镜子前,对着镜子小心处理,而且要尽量保持两边的对称。我的眼睛近视得有点厉害,如果没有眼镜基本上什么都看不清楚,可是戴上眼镜,鬓角就没法处理,所以我只好尽可能地距离镜子近一点。而后脑勺的发际线我就无能为力了,只能还是凭感觉。有时候感觉实在不太对,还必须请爱人来帮忙打理一下。
好在我每次这么理完发,也没有引来人们怪异的目光,我就坦然地这么理下来。
后来,儿子的头发也被我和爱人这么依葫芦画瓢地理过来。儿子不擅表达,我们自己在家理发既省了钱,也避开了跟理发师们的解释,所以我觉得心安理得。
去年底,儿子突然主动提出要理发。就在我对这次的主动要求感到欣慰的时候,他进一步提出了去理发店理的要求。原来儿子对在浴室里理发已经忍无可忍了……
其实,这不是儿子第一次理发店。有一年暑假回老家后,爷爷奶奶也曾经带着他去理发店理过,只是那一次他因为发茬带来的不适表现得比较烦躁,让理发师也觉得有些困扰。
不过,既然要求了,我就决定满足儿子。小区的理发店给儿子理发的流程跟成人无异。也是先洗头,再理发,最后再冲洗过后干发。当然收费也是一致的。
第一次躺下洗头,儿子颇有点不适应,全身肌肉都绷紧了。不过,慢慢地,儿子也渐入佳境,放松下来,脸上还挂上了微笑。我看得出来,他还蛮享受的。
理发的时候,因为发茬带来的不适,儿子还是忍不住地想挠。不过从理发师的态度看,这对于其他儿童来说,应该也是司空见惯的事。理发师时不时地会找个话头问问儿子,比如你多大了,上几年级了之类的问题,儿子倒也接茬回答得不错。
于是,清清爽爽地理完头发,儿子很享受这个过程。当我问他,下次是想让爸爸给你理,还是去理发店理时,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理发店理!”
既然如此,还是办个会员,至少每次还能优惠一点。
这不,天冷的时候,我也受不了脱光了理发的冷。到理发店,小哥给我洗头的时候还顺带按揉一下太阳穴,捏捏头皮,居然还减轻了一点我的疲劳感。虽然小哥还是忍不住要尬聊,顺带推销一下他们的增值服务,可是为了这片刻的安逸,我还是决定忍。
理发师的动作很麻利,鬓角和发际的处理也比我老练得多。
理完发,我看表,原来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时间并没有少花多少,但是这一个小时与我而言,是休息。
记得多年前读过一本日本作家的书,大概讲通过放慢生活节奏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思想。其中他提到自己每两个星期都会和太太一起去专门的店里修剪指甲和趾甲,那是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而且还解决了他多年甲沟炎的问题。
现在回想起书中的这一段,我突然也意识到,去理发店的一次洗剪吹也可以成为我的放松形式啊。
更何况,跟发达国家动辄几百元一次的理发费用来说,40多元一个小时的放松还显得挺超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