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制作音乐能够的美达到这样迷人的地步。”
【感悟】
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 《韶》入齐后,又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展现了新的风貌。
《尚书·益稷》上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当演奏虞舜时期的箫韶乐时,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了。 体现着"圣主"之盛德至极,故生"瑞应",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境界。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
音乐是心之声,舜是圣王,他所作的韶乐那是圣人的心声流露。如果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只听到这些声音,不能体会他的意境,为什么?自己没入境界,你跟他不是一个境界,他的心声你听不懂。孔子听懂了,对于舜王的这个境界他已经明了,也就是他也达到了这个境界,而且深住在这样一个境界当中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圣学贤得到的境界那是其味无穷,我们没得到这个滋味还觉得挺苦的,看到孔子周游列国这么辛苦,没想到孔子是那么快乐。这个乐不是世间五欲六尘刺激产生的乐,那个乐不是真乐,那种欲乐是暂时的,而且它实际上本质是苦。
真正的乐不是从外面来,是从自己内心体会了圣贤的心境,如同清泉汩汩流出,那个乐它是不变的,是永久的,这叫真乐。
一个重视生命质量的人,他的生命深处,必然存有充实的、美的艺术情感和人性,正像孔子那样,陶醉在礼乐中,听出真正的内涵和价值。孔子也有着性情中人的一面,是忠于内心感受的人,是感情丰富的人,是为了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能够义无反顾的人。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