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朋友圈中读到一篇小文章《人最大的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文章用戳人心口的句子说理,就像我之前批判过的“鸡汤文”,都是正确的废话。但我为什么点进去了呢?因为“原谅”二字。曾经我也给自己不断找理由,找事例,让我能不再“怨恨”我的父母,因为那时我的内心痛苦不堪,把外在所有的不顺都归因于他们对我的影响。
即便现在我也做不到真的不再“怨恨”他们,但我却真的不敢把“原谅”二字和他们挂钩。还记得我在《只剩一朵花》里提到的那段话吗?来自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
我从来不对妈妈说“原谅”,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比她高一筹,可以居高临下、大度地原谅她。因为缘分,我们在“今生”这场戏里扮演母女,脱离角色身份,我们都是本质一样的人。童年的经历确实带给过我伤痛,但现在我逐渐接受了,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无须粉饰,无须原谅。
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孩子的性格,那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和父母修复关系才能自我成长?如果父母不愿意改变,我们该如何修复关系呢?马斯洛一生都未原谅自己的母亲,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没有被看见,各种情绪未被看见,行为背后的诉求未被看见等等。可我们近乎苛责的要求我们的父母完美,如果我们的父母真的完美了,我们就真的一点心理问题都没有吗,就真的能成长为一个完美的小孩吗?
哪有什么诗歌和远方,我们所有的良辰与吉时,不过都是踩在父母的肩膀上。
你看这句话说的多好啊,父母在背后默默承担的那些,我们看到了吗?父母为了能当一个完美的养育者,陪伴者,放下了什么,我们看到了吗?
我是一个尤其懂事并且尤其叛逆的孩子。当下有很多关于“懂事”二字对女孩造成负面影响的心理文章,我也深受其影响,经常对号入座,于深夜独自舔舐伤口。因为懂事,我能看到父母肩上扛起的重担(无比沉重),所以我从不敢要求什么,一点一点把父母口中“温良恭俭让”的良好品质守护到底,渐渐成为了我内心密不可破的一道防线。小时候的我从不敢提除生存之外的任何要求,后来我不会向任何人提要求,包括正当的权利维护,也自然不会拒绝。可小孩子也有一些正常的“欲望”,比如出去和其她小朋友一起玩耍,能穿漂亮的的衣服(我小时候是穿着别人的衣服长大的,直到初中还穿着表哥的棉袄),能拥有漂亮的娃娃,能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搂着他们的脖子吹痒痒(我到现在也难以自然地与父母亲密接触),撒娇……这些未被看见的欲望一点一点被我埋在了心底,全部转化成父母口中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期”(怕是到现在我也没顺利渡过这一时期,只是学会了忍)。累积了二十年,我承认我的心理已经腐烂了部分,可不幸中的万幸是我会求助。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从高中我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心理问题到现在为止,听我诉说,安慰我,帮助我,与我一起默默承受的小伙伴们,谢谢你!
这些已经发生过的既定事实,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除非我们能找到月光宝盒回到过去扭转局面,否则我们只能承认并且接受。我现在已经基本全部接受了我的父母,我的原生家庭,接受并不代表我就不会痛苦了,一碰到我的“家”,我依然会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但是我会与我内心那个愤怒委屈无助地小孩进行一次次的对话,告诉她,“别怕,我看到你的愤怒,你的无助,你的委屈了,但是依靠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一起把问题解决好。”潜意识里的对话真的抚平了内在小孩的委屈,外在的我与她握手言和,然后开始冷静地处理事情。
但我知道,我依然有很多you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她们投射到我的生活里,让我的很多不合理想法不被人理解。
但是这一刻,我在成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