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着实算得上是对爱的理解有着里程碑似深刻意义的心理学巨著。
接触到这本书,是通过一个主张女性情感自立的名为潘幸知的微信公众号。
撇开喜爱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不说,读懂这本书,你需要带着对心理学极大的兴趣以及对爱的真谛本身了解的渴望。
本书作于作者第三次婚姻之初,通过前两次的婚姻经历,弗洛姆对于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他逐渐摆脱了内心父母的影像以及对他的影响。与此同时,用这些爱的感悟和改变,他和第三任妻子度过了恩爱的27年,并且成为了一个让人能够轻易感觉到他爱的能力的人。正如书中结尾所写——他对交谈对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常常提出一些简单又容易理解的问题,但就是这样的问题总会击中要害,并诱使谈话一步步深入,他的爱的能力特别表现在他对阿尼斯(第三任妻子)的爱中,例如他亲吻坐在轮椅中的他,与她告别,同她说话的态度,看他的样子和触摸他的样子。而我们只要看他的《爱的艺术》,也总会感受到他自己的爱的能力。
本书一共分为四章,分别为爱是一门艺术吗;爱情的理论;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爱的实践。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爱情的理论,包括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爱的对象(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
作者致力于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同时也想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说,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的比例失败而告终。那大概是因为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利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从这本书中,你能够收获什么是爱,爱的要素等,但并不能够找到关于爱的具体的实践方法。因而那些想要从此书里获得一些简便的爱的方法的人们,便要因此而失望了。
来谈谈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的小小收获吧。
对我来说最深刻的内容,是作者对于自爱的强调,书中用了很多笔墨来说明自爱的重要性。一个懂得自爱的人,必定也能够爱他人;而一个爱他人的人,却不一定爱自己,并且那种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弗洛姆弥补了我对爱的要素的认识不足,他认为爱的要素包括给、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在爱情里,给是比得更加让人快乐和促进亲密的行动,并且是一种一定会有回报的活动;同时,爱情如果缺少积极的关心,那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对爱人的责任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对爱人的认识的加深即自我表露的加深能够促进亲密关系。
对于父母子女方面的内容,弗洛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因而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努力得到母爱。父母则和母爱相反,父爱是有条件的,父亲通常会喜欢最有可能和能力接替自己的子女。
虽然,这些只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但这些思想和观点却贯穿了整本书,包括作者对神学,对宗教,对爱在西方社会的衰亡的讲述。
如果你还是对爱的实践的具体方法比较感兴趣的话,那么书中的“爱的实践”一章或许可以帮助到你。爱的艺术在于纪律、集中、耐心以及对爱的艺术极大的兴趣。这里的纪律不同于我们常常理解的纪律,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纪律,如果没有纪律,生活就会七零八落、混乱和没有集中;集中在我们现代非集中的、分散的生活方式面前,更加难以做到;耐心则需要慢,这与我们社会机器化生产方式相反。
这本书的可读性在于,它比较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爱”和“爱的能力”,它认为一个人应该发挥自己创造性的爱的倾向,努力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并且爱自己。
最后我想,不管你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有多少,通过阅读《爱的艺术》,你一定会对爱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乃至于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