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我们仨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杨绛先生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承受着爱人先逝的绝别。只留下她孤身一人生活在这充满回忆,充满温馨的家庭中。
正如她所说的:“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重温生活的点滴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想到开心处还会会心一笑吗?还是笑着眼泪就不知不觉地流淌下来?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杨绛先生对此是淡然的。因为她知道,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永远远地一起过日子。”
走进杨绛先生编织的梦境,我看到了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画面,仿佛过去他们一同生活的场景都历历在目。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初识到一同求学,结婚,再到有了自己唯一的女儿阿瑗,然后一同随着阿瑗成长,经历文化的变革,直到杨绛先生陪他们俩走到生命的尽头。她用最真挚的笔触表达着对他们最绵长的思念。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先生把我们仨看作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遇合,感觉给人一种释怀,也道出分离本就是人生之中最不过寻常的事。既然有幸遇合在一起,就好好地生活;既然散了,就好好地重温一同生活的岁月,在回忆中,和他们再聚聚。
生离死别,无疑是让人悲伤欲绝的事情,可那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杨绛先生在作品的结尾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无论是寓所还是客栈,又或是象征离愁别绪,人生旅途结束的古驿道,他们都是虚虚实实,相互交错的。恰巧在这叙事交错中,让我亲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记忆能给人带来慰藉?为什么我们生而不同?为什么······不拿起笔写这些东西我不会思考这些问题。正如傅雷说的,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不动笔就不会有大系统,日子久了,也就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
你多久没拿起笔写下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