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短游
□ 湖 山
到了黑龙江,怎能不去哈尔滨。这是我离开镜泊湖,启程返赣时作出的决定。哈尔滨是黑龙江的省会,也是东北亚的大都市,素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不仅有独特的城市魅力,还有别具一格的欧陆风情。1987年7月26日,我从牡丹江来到哈尔滨,开始了归途中的一次短游。号称北国“冰城”的哈市,夏季的风采同样令人神往。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江南江北好景色,哈尔滨的夏天多迷人……
中央大街
因铁路而兴起的哈尔滨,是近代中国的一个传奇。在满语中哈尔滨是“打鱼泡”的意思,即松花江边的一个小渔村,最繁华的闹市区道里,最初只是南岸的一片荒草地,二十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成为了淘金者的热土。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大批逃亡的沙俄贵族,犹太商人,怀揣着发财的梦想纷至沓来,在中央大街买地建房,大兴土木,打造他们的“东方家园”。
如果说哈尔滨是“东方小巴黎”,中央大街就是“东方的香榭里舍”,走进繁华的中央大街,展现在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欧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和新艺术运动,各种流派的建筑汇聚于一条街上,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别具一格的方石路面,是中央大街的点睛之笔,一块一块的方石,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精巧密实,光亮圆润,显示出一种华贵典雅的文化气质。
欧式的老房子风貌依旧,但这里早已不是旧时的洋场。现在大街上所有的商铺,都是由中国人经营,招牌也是清一色的中文,来来往往逛街的,都是操着各种方言的中国人,当然也能见到金发碧眼的老外,他们只是普通的旅行者。
著名的马迭尔宾馆,曾经是哈尔滨最现代、最豪华的旅店,也是政要名人的下榻之处,现在仍然是中央大街最热闹的地方。排着长队买马迭尔冰棍,是这条街上的一道风景,尽管全市都有卖这种冰棍的,可大家一致公认中央大街的才是正宗,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季,这儿的生意也不会清淡。
马迭尔宾馆对面的华梅西餐厅,是哈尔滨有名的老字号,门口又是一条买列巴的长龙,这里的列巴与秋林列巴齐名,具有地道的俄罗斯风味。从排队的人群中,很容易区别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外地人一般只买一个列巴,本地人则是用袋子装列巴。列巴作为西式面点,早已融入了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列巴配红肠,再喝上一杯格瓦斯,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一种餐食。
朱自清笔下的哈尔滨,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我在马迭尔宾馆附近,就找到了一家像模像样的新华书店。书店是松浦洋行的原址,也是中央大街最漂亮的建筑,外观华丽,造型生动,入口处一男一女两尊人像雕塑,顶托着上方的圆弧形阳台,孟沙式屋顶和多变的半圆穹窿,凸现出鲜明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从入口处上二楼,楼梯和店堂老旧而优雅,图书的种类非常丰富。我在书柜前缓缓浏览,一位营业员立刻迎了过来,我问她有没有台湾版的《白话史记》?她跑前跑后为我寻找,最后从书库找出了这本书,这是刚到货的新书,价格是三块零五分。她不厌其烦的服务态度,体现了哈尔滨人的热情和敬业。
兆麟公园
距中央大街二百米的兆麟公园,就是朱自清笔下的“特市公园”,公园始建于1906年,是哈尔滨市最早的公园,因抗联将领李兆麟安葬于此,又被命名为兆麟公园。公园外一圈通透的老围墙,保持了当年的原貌,米黄色的柱垛搭配墨绿色的栏杆,柱垛上用石膏横线装饰,帽檐和顶部是花苞造型,具有独特的欧陆风情。
公园以鸳鸯湖为中心,这是一个人工湖,布局造景融合了中西园林理念。挖湖的土石,堆成了东山和西山,山上分别建有中式的仿古凉亭。连接湖心岛的几座小桥,一桥一种造型,小巧玲珑,优雅别致,体现了欧式建筑小品的古朴风韵。走上小桥,驻足观望,湖水清亮碧绿,湖岸垂柳依依,婀娜多姿。一对一对的鸳鸯,卿卿我我,在湖面悠然游荡,水中的鱼儿时隐时现,活泼可爱。亭桥湖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公园里大树参天,郁郁葱葱,浓荫如盖,树荫下有孩子在玩耍,有老人在下棋,有情侣在恋爱,到处充满了浪漫的生活情调。
没找到朱自清所说的电影场,却看到几幢风格迥异的老房子。建于1903年的“木刻楞”小屋,是公园最早的建筑,小屋由圆木搭接而成,门窗和屋檐上,装饰有一层层的木雕花纹,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旁边是一栋老书馆,建于1928年,墙体厚重墩实,装饰简洁明朗,入口立着两根粗壮的门柱,门额上方从右向左,排列排列着“特别市公园阅报社”的黑色繁体字,透出浓郁的民国风和厚重的年代感。建于四十年代的展览馆,当地人称之为八角楼,是一幢仿中式的建筑,绿色的琉璃瓦的屋顶,上面的主楼十六角微翘,对应着六条倾斜延伸的玻璃天窗,入口是单檐的仿古门楼,门口用石栏杆围合,具有中式为表,西式为里的建筑特色。
防洪纪念塔
位于松花江边的防洪纪念塔,是为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修建的,也是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纪念塔由主塔和回廊构成,塔高22.5米,方形的塔基用块石砌成,犹如坚不可摧的堤防,椭圆形的塔身挺拔优雅,由20块反弧形凹槽的花岗岩组成,塔顶的人物群雕气势磅礴,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环绕主塔的,是35米长的罗马式回廊,20根圆柱排成弧形,上面用宽厚的环带,将圆柱和两端的壁画连接在一起。体现了欧洲古典的建筑风格,与哈尔滨的城市风貌和谐一致,与中央大街的欧陆风情无缝对接。
走近纪念塔,塔基前的喷泉寓意深刻,象征着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长流不断的细水。塔身古铜色的浮雕,人物如真人大小,形象栩栩如生,艺术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洪过程。塔基的上下两层水池,分别标志着1932年和1957年的水位线,这其中有百姓的痛苦记忆,也有舍己抗洪的平凡故事。一位陪外地朋友参观的哈尔滨人,指着上阶的水位线告诉我们,1957年的这个季节,他的家也被水淹了,他父亲扔下四个幼小的孩子,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洪一线,四十多天没有回过家。朴实的叙述感人至深,1958年建成的防洪纪念塔,是成千上万抗洪英雄的丰碑,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永远记忆。
太阳岛
太阳岛在松花江北岸,与防洪纪念塔隔江相望。人们对于太阳岛的印象,来自于郑绪兰演唱的那首歌,欢快优美的旋律,浪漫抒情的歌词,勾起了许多人对太阳岛的憧憬与向往。来哈尔滨的外地游客,无一例外的都会去太阳岛。
从南岸去太阳岛,本来可以乘船,一看码头上逐队成群,于是决定安步当船。我沿着斯大林公园,一路向西,再走过一座不长的公路桥,就到了太阳岛的西面。这儿建有许多住宅,都是四五层的楼房,样式整齐划一,环境干净整洁,好像是机关单位的宿舍。往东走大约一公里,就是太阳岛公园,公园江水环绕,树木葱茏,空气十分清新,具有质朴粗犷的原野风光特色,是闹市中的一处世外桃源,也是哈尔滨人夏季游泳避暑的胜地。
也许是原始的风貌太过单调,于是哈尔滨人集思广益,在湿地上营造湖光山色。人们义务劳动,挖湖堆山,架桥建亭,植树造林,开拓出一个风光绮丽的山水园林。湖上的水阁云天,是太阳岛第一座标志性建筑,依水而建的长廊、连廊和方阁,融合了现代建筑基调,与哈尔滨的城市风格相协调。登上方阁,远远望去,湖水碧波荡漾,湖边垂柳环绕,一条条白色的小船,轻轻地畅游在湖中。太阳照在湖面,小船上撑起一把把遮阳伞,每把伞下都坐着一位爱美的女性,五颜六色的花伞随着小船飘动,点染出一种夏日的浪漫风情。
从方阁出来,缘湖而行,哗哗的水声由远及近,只见前面的假山上,一百多米宽的人造瀑布,从约7米的高处倾泻而下,犹如万条晶亮的丝绦,激起一片片白色的水花。一群孩子欢呼雀跃,在瀑布下的山洞里钻来钻去,故意让水花溅到身上。瀑布后面,是30米高的太阳山,山顶白色的三角亭下,又有一处“清泉飞瀑”,清亮的水帘从山上淙淙而下,形成三叠小瀑布,类似于庐山的三叠泉。
太阳岛的湖泊、假山、瀑布,可以让人流连忘返。但岛上密密的树林,如茵的草地,同样能给人一份休闲的愉悦。浓浓的树荫下,有人支着画架,在神情专注地写生,将岛上的美景跃然于纸上。也有来游园的一家老小,聚在草地一起玩纸牌,牌局跌宕起伏,引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还有结伴而来的姑娘小伙,抬来一箱啤酒,在草地上铺开一块塑料布,摆上自己带来的卤菜,围坐在一起野餐对饮。这片人与自然共同构建的太阳岛,将哈尔滨人的夏日休闲,演绎的如此潇洒浪漫,又如此的丰富多彩。
夕阳西下时分,我告别太阳岛,乘船返回南岸的道里。在这儿度过了短暂愉快的一天,晚上我离开哈尔滨前往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