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陈国呆了三年, 时光不急不燥,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前行,孔子如今63岁了。
这时,诸侯国之间也在发展变化势力交错发展。 在吴楚两个强国之间的陈国,遭受到吴国的进攻,楚国就帮助陈国。 陈国陷入战争的混乱。
此时的楚昭王是楚国的国君,
历史上,楚昭王算是比较开明的,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他的开明。
当时有个天象,正巧天上有一簇红云象五颜六色的鸟,夹着太阳飘去, 很难得一见, 楚昭王召见太史,询问这是什么兆头, 周太史说:这预兆对楚照王不好,又说可以将这个不好的预兆转移到将相身上,楚昭王的将相就纷纷祈祷,表示愿意代替王承受不幸, 但是楚昭王说:这不好,将相是我的手足,怎么可以代我受过呢。 坚决不同意。 于是,又起了一卦,显示是因为没有祭祀河神引发的,底下人就说赶紧去祭祀isk河神吧,楚照王说:我们国家是在长江汉水一带,跟黄河又不相关,我咋会得罪河神的。 也 不当回事
孔子听说这些关于楚昭王的事情,认为是个开明的明君,就想何不去楚国呢。 正好此时楚昭王也希望孔子来楚国,并派人来迎接。 于是,孔子就决定去楚国。
从陈国到楚国。 中间会有一些小国,其中蔡国就是。孔子从陈国去楚国要经过负函这个地方,负函名义上就是属于蔡国的。 这也正是吴国楚国交战的地带。 所以,战争时候,意外的出现往往意料不到的。
不出意外,意外果然出现了, 孔子一行人被敌人围住了。绝粮了, 这次的情况,跟那年匡城被围情况更危险。大家看电视剧《孔子》这一段时,我是看得流泪了, 就是孔子在山上愤懑感叹:我又不是考虑又不是犀牛,怎么就徘徊在这旷野啊。 这时,他甚至有短暂的一时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这时就出现他三个弟子的回应, 也反应出三个弟子的心性。
子路说: 是不是我们仁德不够呀,智慧不够呀,人们才不能实现我们的主张啊。 (你看,子路 产生了自我怀疑。
孔子说:由呀,假如有仁德就可以让人相信,那为什么伯夷、叔齐会饿死呀? 假如智慧就可以行得通,比干怎么会被挖心呀。
子贡说:老师理想太高了,所以到处不能相容, 老师是不是可以把理想降低一点。 (你看,子贡的圆滑处理,让主张与当下现实相融合,)
孔子说:好农夫好好种,不一定有好收成。好工匠作出巧妙的东西,不一定是人家的需要。好的主张,人家不一定接受。你现在不努力充实自己,却计较别人接不接受,志气未免太小了。
颜回 的回答是:老师理想很高,所以到处不能相容,可是,老师还是可以努力争取实现的,人家不接受,有什么关系呢 ?这才是考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涵养功夫。
孔子非常高兴。
其实,现实的情况确实很危险,几乎快要饿死了。
事情解决还是子贡和楚军交涉,在楚军保护下到了负函。 (子贡是富商,是外交家,)
(子贡最牛的一个故事就是他帮助孔子解决鲁田这围的操作,那真是一个大手笔,这个故事我们以后再讲。我最喜欢这个故事了。 )
在负函,时年63岁的孔子,名声也一定有所传播四周,所以,负函的守关叶公也曾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告诉叶公说:
《子路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负责的负函关,处于楚国与蔡国之间,下是对症下药的建议。 叶公很佩服孔子,可同时又感觉不知道怎么具体完全描述孔子,就是感觉不完全理解孔子。孔子这个时候对自己的总结是:
《述尔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63岁对自己的总结, 对自己的爱好学习和乐观精神概括,这也是他流亡在外多年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一直者支持着孔子呀。看看这几篇幅的文章,都是在当下的社会中的不如意不如愿,被排挤被针对。
文章开始就讲了楚昭王有意请孔子,孔子也对楚昭王的开明非常欣赏。按常理来讲,这次夫子出仕基本是稳了呀。 都互相看对眼了。 哎,可能真的是命中孔子的使命就不是服务某一个国家,而是要做“万 世师表”的教育家。 楚昭王病了。 病 中的楚昭王本来是要重用孔子,而且打算给孔子很优厚的待遇(七百社, 一社相当于25户人家, 就是17500户人家归于孔子的供养)可是,可是,可是,楚国的贵族坚决不同意。令尹子西就是楚昭王的兄弟。 提醒楚昭王:“ 大王,你有 比子贡厉害的外交人才吗? 大王,你有比得过颜渊的管理人才吗?你有比子路勇猛的将军元帅吗? 大王,你有比宰我出色的地方官员吗?” 楚照王承认都没有。
然后子西说,你封给孔子那么多封地,再说孔子是想恢复周朝的那些礼仪,你如果用了他,他有了根据地,楚国以后就有大麻烦了。 要知道,周朝的事业就 是小根据地干出来的。
楚昭王一听,也有道理, 就打消了原来想重用孔子的念头。 同年秋天,楚照王死了。
当权的子西自然肯定不会欢迎孔子的呀。 于是,孔子依旧留在楚国的边缘,显得进退都为难了。大写的尴尬呀。
(有时,做成一件事情真 的是需要许多的因缘合和,孔子的理想一直是周朝的那种大一统。而诸侯分国后,尝到作为一小国之君主的威风,再回到上朝进贡的地位,是很不愿意。何况在各自发展的不均衡中,强大的更是滋生出了称霸的意图。孔子的理想注定会被大多数贵族排斥,打压,忌惮。同时,我想,伟人的伟大更深的原因是在于他的心胸格局,以及内心的强大坚韧。立功立言立德。 孔子甚至到了63岁,并没有真正意义 上取得世俗的成功,无权势无金钱无地位,但是他的影响力,他的教育成就,他弟子们呈现出来的成功,在孔子六十多岁时才开始明确的呈现出来。历经磨难不改初心)
在卫国政局动乱之时,(太子,南子,南子儿子,太子儿子一系列的争权夺位的故事)孔子离卫想经陈蔡到楚国,这一路上由于是处于类似战争的状态,显得颇为艰难,同时,也会遇见许多人许多事,从这些事情的侧面记录里,我们其实也可以了解当时人民老百姓是如何看待孔子,以及当时的一些所谓贤人是采取何种想法面对乱世的。
孔子的楚国之行也是无果而终,他决定还是返回卫国去。
比如,路上孔子一行人遇到一群人在种地,这一群人看到子路来问路时,问是不是鲁国的孔子,当知道是鲁国的孔子时,就说他不是啥都知道吗,咋会迷路,又问子路是不是他的uxhbbb,然后说你为什么要在这乱哄哄的世道,跟着一个人一会躲避这个,一会选择那个,哪时都不是一样吗,何不如跟我们不问世事种地还实在呢。 当我们放高心怀来看时,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非常常见的,独异于人,受人打击,为何众人皆醉你独醒呢, 当天下察察,你可不就闷闷了。
孔子听了子路回来跟他学一段,心里也很受刺激。思想都有些乱了,现实的的击,现状的压力,差点定不了神。 最后,他慢慢收拢,依旧坚定:“有些人,适合在山林和鸟兽来往,我自问做不到。刚才讲这些话的这些人,我也不愿意和他们交往在一起,不正是因为乱世,才要到处跑吗,天下太平了,我还需要到处跑吗?‘ 就是孔子对自己的天下大同的理想非常坚定,
还有人评价孔子四体不动,五谷不分,当啥老师。 这可真是冤枉孔子了,孔子可是苦出身呀。可是当孔子知道这句话,却认为这人是个隐士。 可见,孔子并不介意人家对他的看法,但是却不同意人家对他的行为思想的评判。
这一年,63岁,离开卫国,经过陈察,想去楚国无果,逗留边界,又回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