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高中老师说讲过的一篇课文名字是《目送》的节选:“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
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们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因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中,所以人们渴望着远方。
想必学员们对这经典的开头深有感触啊,会像现在的我们,总感觉长大后,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子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车子骑到海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我,不必追。
清华大学一位女生,在参与演说家的一场比赛中,曾经说过一句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话,我得要多努力呀,才能赶上他们变老的速度。是的,变老是以个多么刺痛我们子女内心的词。
重读《目送》,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刚开始阅读,只是粗浅的认为这是为表达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深沉的爱,但是我也逐渐从中体味到:步入成年的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谁来教过我们,到底如何去做一个为人子女的?真正地敬爱我们的父母?
我曾记得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在访谈节目中被一位主持人问倒:请问阿姨,是如何将这么优秀的你培养成如今这么成功的?只见那个企业家暗抹两泪,说自己是真的很谢谢他的老母亲,但是同时也为他的老母亲而心酸,因为他的母亲遇到了一位只知道在外奔波的儿子,没有一天尽到为人子女与父母一天的陪伴……所以并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商人。
我想,或许一定是前世特别的缘分,让我们成为了今生彼此相互依赖的亲人。我想,在这里表达对父母深深地歉疚之情,因为在外求学的我,很少有时间回去看他们,和他们聊天,解决他们的困惑,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前天6月16号的父亲节,我和老爸通了一波电话,电话拨过去,他在忙着工作,然后我匆匆说了句祝他节日快乐便挂了电话,所以那天心里承载着一整天的心酸。意识,自遥远、遥远处一点一点回来,像一粒星子从光年以外,回来得很慢。睁开眼睛,向有光的方向望去,看见窗上有防盗铁条,铁条外一株芒果树,上面挂满了青皮的芒果。一只长尾大鸟从窗前掠过,翅膀闪动的声音让你听见,好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仿佛唤醒了我对父母最深沉的牵挂。
现在重读《目送》是以我作为视角去品读:装作大人摸样的我,开始会为了自己的学习和时间安排开始忙碌,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的能力,想着未来有一天可以让我的父母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昨日之事还历历在目,大一第一次离开他们的怀抱,看着他们目送的泪光,坐在车上渐行渐远,心底五位杂沉,憋住不哭。意味着我将远行,以后就是一个人成长了,没有了他们的依赖。不知从何而起,对于他们的牵挂,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遥远的距离,通过电话的一头仅来传达内心的想念和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