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依恋研究专家玛丽·美茵发现,哪怕是处于不同文化的全世界各地的儿童,他们在早期的依恋模式也都有着显著的共通性,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安全型依恋
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把母亲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全身心地信任着母亲,他们在和母亲分离的时候也许会哭也许不哭,但是如果他们哭的话,并不是因为害怕被母亲丢弃或者焦虑,只是因为比起其他人,他们更愿意跟自己的母亲待在一起。
一般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任何需求时,母亲或者照顾者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并满足他,所以他十分信赖他人,这类孩子一般情绪比较平静,而且容易变得自信。
第二种:焦虑型依恋
这类孩子需要父母或者照料者时刻待在自己的身边,一走开他就会变得焦虑、紧张和不安,好像生怕照料者一走就不会再回来。这类孩子一般在童年时都有过被突然遗弃的经历,比如留守儿童,常常有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发现父母已经远离自己了。
不安定的亲子生活让他变得焦虑不安,胆小易怒,生怕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对一切都充满了敌意。
第三种:回避型依恋
这类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的人和对自己的妈妈一样漠不关心,母亲离开时他不会伤心,回来时他也不会觉得欣喜,甚至还有些不愿意靠近。这类孩子不喜欢与人亲近,在他人抱自己时就会全身僵硬,刻意回避他人。
这种类型的孩子一般都过早独立,由于害怕付出的情感被拒绝,所以刻意地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他人的亲近。
从上面三种依恋风格我们就可以看出,需求能够及时被满足的孩子,更容易跟他人形成安全依恋的关系,也更愿意相信和依赖他人。相对而言,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不愿意相信他人,时刻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中,而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与他人相处时变显得非常冷淡和疏离。
那么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一个人在幼年时期能不能形成良好的安全依恋关系,影响到他长大后能否在适度依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