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3.心灵之旅
孩子心爱的手机坏了,电板发生故障,充不进电,已2周不能正常使用。趁着孩子三天在外面拓展训练,我到手机店帮他把手机修好了,他回来一定很开心。
现在,很多父母对手机“谈虎色变”,怕影响孩子学习,把手机没收,不允许孩子触碰。为此,亲子关系搞得很紧张,甚至爆发“没有硝烟的战争”,演变成家庭悲剧。
我家孩子今年14岁,上初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至今,前后总共有6只手机,扔了一只又来一只。孩子超喜欢手机。没钱买手机,也能动脑筋想办法搞到手机,他在在学校帮同学值日拖地搞卫生,付出劳动借手机。我们父母拿他没办法,为手机的事骂他、打他,有过很多次不愉快的经历。有一次,孩子直接被打到送进医院。
小学五年级一天晚上,凌晨一点多钟,我起床帮他盖被子,却发现他躲在被窝里看手机。估计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他怕被父母发现,就躲在被窝看手机,还造成视力大幅下降!经常在四周一片漆黑的环境里看手机,我庆幸没得青光眼已是大幸!
到了初一,我们家因为手机和孩子的矛盾、战争持续进行着,严重影响亲子关系。我和爱人商量来商量去,最终也未找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对手机到底管还是不管?我也很矛盾纠结。如果每天给他玩,就怕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学业。不给孩子玩吧,孩子长大了,方法多得是,父母已控制不了他。
到了初二,我和爱人在万般无奈下,终于想通了:管也管不住,与其偷偷摸摸看手机,把眼睛搞坏了,不如大大方方地给他。并和他约定:周一到周五晚上做完作业可以看会。周六到周日让他放在身边使用。
现在周一到周五执行得挺好。周六到周日我原本不同意放在他身边的,怕处于失控状态。但他当时表现得很坚持,我怕和他又闹不愉快就答应了他。看他周日的作业能完成,至今就一直这样执行着。
李老师家的孩子在重点高中高二上学。她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的孩子每天做完作业后,有半个小时左右时间看手机,孩子能看看资讯、朋友圈、和同学联系联系,缓解学业紧张焦虑的心情,妈妈还经常分享给他正能量的美文,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能及时阅读到。这样的使用方式,孩子非但没影响学习,还开阔了他的视野,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要与孩子同频。怎样与孩子同频?就是孩子世界里认为重要的是事或物,我们家长也要认为是重要的事和物,才能与孩子同频。迫于竞争的压力,大多数父母会用自以为是的眼光去否定孩子用手机,遭到孩子强烈的不满。想想成人每天也被多姿多彩的手机世界所吸引,何况孩子?完全让孩子与手机世界隔绝是不现实的。
现在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它不仅是社交工具、还是娱乐工具、学习工具、赚钱工具……孩子玩手机主要有刷朋友圈、听音乐、英语学习、和同学聊天、打游戏、看看新闻、电影等等。
欧爸说:“资源放对地方就是财富,放错地方就是垃圾”。手机本身它是一个资源,是好东西,代表人类信息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它本身并没有那么多“不好”,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
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相对控制+引导。就像智慧的李老师那样,每天给孩子留出时间来触碰手机,让孩子有种心理满足感。孩子喜欢手机,不摸一会心不安,心安了反而能安心学习。当然,前提是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父母也可以借助手机这个资源,和孩子更好地进行沟通。如李老师经常会分享孩子一些正能量的美文,孩子都能看到,吸收到成长的营养。还能给孩子手机留言,沟通一些可能当面不一定说得通的事情。欧爸说:“说不通,写得通。”有时孩子不一定听父母说,用发信息的方式和他沟通可能会更顺畅些。
孩子使用手机,用得好,或许就成为了孩子成长的财富。用的不好,或许就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垃圾。做父母的作用,在于引导好孩子,把垃圾变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