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儿读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一天很严肃地说起她和一个小朋友的事情,大意是李泽云要跟她结婚。我当时着实吃了一惊,问女儿:“李泽云小朋友怎么样啊?”
女儿答:“他很帅、很酷,也很聪明,而且很搞笑。他写的字很好,可是老师没有给他打小红花……”我说:“这样啊?那哪天让妈妈认识一下他吧?”
女儿接着说:“那好吧,不过他每天上学有点晚哦,你送我去幼儿园的时候,他还没来。”我继续要求:“哦!那以后有机会让妈妈认识一下吧。”
女儿有点不高兴了,问:“妈妈,你为什么非要见到他呢?”我答:“我想看看他是不是像爸爸一样,很帅、很酷啊!”
怎知,女儿不高兴了,语出惊人:“就算他很丑、不酷,我也要和他结婚!我已经答应他了,小朋友说话要算数的!我告诉了他我们的家在哪里,怕他长大了找不到我。”
那一刻,我心底里笑得不行——这鬼丫头,才5岁多,就说了她20多岁时的话。
跟一个五岁的孩子讲能不能嫁,行得通吗?我能不同意吗?
最终,我“同意”了女儿和李泽云结婚,但不是现在,因为结婚了,她就要搬到李泽云小朋友家住,而小朋友是要和爸爸妈妈一起住的。女儿想了想,同意等她长大些再结婚。
2.
生活中,应该不少这样子父母和儿女之间关于恋爱、婚姻的对话、对峙情形吧!
一个男人,到底能不能嫁,一个女人,到底能不能娶,我想,父母辈有着他们的衡量标准和判断人品的眼光。不见得全是可取的,也不好判断为完全不可取。
父母那一辈人,多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的婚姻。
父亲和母亲即是在父亲十六岁那年开的亲。父亲年轻时很叛逆,典型的文艺男青年——爱好文学、音乐,书有一大箱子、有笛子口琴、箫、月琴、胡琴等乐器,哪怕是没有乐器,树叶子一卷,就能吹出美妙的音符。
父亲不同意和母亲的亲事,一年要送三节,基本是小姑替父亲去送的。有次父亲被爷爷逼着去送节,父亲把一刀肉丢进老井,用其他能吃的礼品混了一天,磨蹭到晚上回家报到完成任务。可一眼就被爷爷奶奶发现,礼品根本没有送达。
一顿胖揍后,父亲说出了实情。最终,为了不背“始乱终弃”的名声,父母结婚了。
婚后,父亲不改小青年的文艺病儿,一到晚上闲下来,兄弟姐妹几个喜欢围着父亲唱歌,父亲是“乐手”。而母亲,对此很不屑,因为干好农活才是正经。这样的婚姻,最初磨合之难可以想象。
小姑说母亲是个格外聪明的女人,母亲深爱着父亲,如此“不务正业”的父亲后来对母亲“指东不西”,一生都跟母亲在精神层面上非常平等。父亲特别敬母亲,因为母亲把家庭打理得格外好,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和人情世故父亲从来不操心,只管挣了钱,如数交给母亲。
不像村里某嫂子,生得格外漂亮,男人却非常作贱她、跟村里另外一个妇人关系淫乱,据传那个女人最小的儿子就是跟那个男人生的,套用一句老话说就是那个小儿子跟那个男人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在记忆中,父母亲极少吵架,多是父母唠叨父亲行事不妥,父亲默不出声。
同样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的婚姻,大姑的命运和母亲的命运截然不同。
记忆里,大姑四十几年短暂的一生里,充满悲苦愁怨。少年丧母、嫁给不爱的人、一直劳作却贫苦、中年丧子、疾病缠身、自杀了结一生。多半也是那个时代的错吧……
大姑经叔婆的介绍相亲认识大姑爹,大姑当时根本不爱大姑爹,不同意婚事。可是,那个时候悔婚的名声是极其恶劣的,大姑最初的态度不坚决、后来抗争得不够,被爷爷压制着嫁给了大姑爹。
到了1990年的时候,早已生育有两个儿子的大姑,还在怨,甚至责问为什么父亲当年不帮忙阻止她的婚事……
可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的婚姻,过得幸福有多难……这又或许是“不爱”和“爱着”的区别吧!
或许是父亲从自身经历得出自主选择婚姻的重要性,他和母亲没有对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人的婚姻做过任何干涉,一直的态度是:你自己选择,不后悔、不怨人就好。
中国社会,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基本上普及了婚恋自由的观念了吧。极少有那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的婚姻,但是,自由婚恋并没有减少现在居高不下的离婚率。
3.
早些年,一个堂妹,不知道怎么就和一个离异带着儿子的男人谈婚论嫁了。那个男人的儿子,已经上高中,而堂妹不过二十六七岁……
我不知道怎样的恋爱,或者说怎样的男人,会让一个单身女人有勇气不顾一切,哪怕是面临着未来做后妈的现实,而愿意走进婚姻。
在我看来,不过是堂妹年轻不懂事,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蒙蔽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婚事,传统的伯父伯母,是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的。到了最后,伯父甚至说如果堂妹嫁了那个男人,就跟他断绝父女关系。
最终,堂妹在各种压力下,放弃了和那个男人结婚。再后来,堂妹嫁给了现任丈夫,早在武汉购置三套房产,已经生育有两个孩子。以世俗的眼光看来,堂妹现在过得很不错,得益于放弃了一段复杂关系的婚姻,嫁给了一个不错的男人,选择了一段不错的婚姻。
回头再看看伯父当时决绝的态度,是对是错呢?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文明的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尊重人性,尊重个体选择的意愿。人们对选择婚姻的观念和态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闪婚、闪离,是近几年新出现的婚姻现象,而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想,恋爱的时间不妨长久点,多些对预期婚姻里的那个人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找到一个“三观”一致和彼此认同的人,于今后的婚姻生活、甚至是一辈子的幸福,大有裨益。
另外,多考虑下亲人,特别是父母亲、还有兄弟姐妹这样的至亲,对对方的感觉和看法,也是选择一段合适的婚姻的重要参考因素。
人生很长,特别是难过的日子,更是长得好似望不到尽头。婚前,多些了解、多些磨合、多些啪啪啪的措施,悠着点,不轻易“奉子成婚”,不轻易嫁娶。婚前磨合的这些成本,比婚后不合、再选择离婚的成本低得多,值得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