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三十二回最有意思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一回里面宋江首次和武松说了接受朝廷招安的话,我先摘抄一段原文大家看看:
行者道:“我送哥哥一程,方却回来。”宋江道:“不须如此。自古
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稍稍)戒(收敛)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便可撺掇(cuan,劝诱、劝说)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使妻子受封赏,让子孙受荫庇),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武行者听了,酒店上饮数杯,还了酒钱。二人出得店来,行到市镇梢头,三岔路口,武行者下了四拜。宋江洒泪,不忍分别,又分付武松道:“兄弟,休忘了我的言语,少戒酒性。保重,保重!”武行者自投西去了。看官牢记话头,武行者自来二龙山投鲁智深、杨志入伙了,不在话下。
各位看官你看了这段有什么感想啊?反正笔者看完只是觉得古代的人脑回路还真是清奇。为啥我这样说呢?原因就是招安,我从这个段落里面知道原来即便是因为犯事或者杀人之后,即便被迫无奈做了山贼也依然有做回国家公务员(招安)的可能。
笔者不知道这个招安到底是不是真的,只是觉得这个有点哄骗的味道在里面。一个政府都剿灭不了的恶势力居然心甘情愿的接受改造,想通过给国家打仗获得封妻荫子的好处,我觉得确实是有点不靠谱在里面,不知道这些山贼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宋朝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个政策,不得而知。
最近的明朝在海上有一个大海匪叫汪直的,朝廷也是要招安他,他一个人管着几十万的海匪部队,就连一些武功高强的日本浪人武士也归他管。当时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最后接受了戚继光的顶头上司胡宗宪的招安,汪只刚来到岸上就被押解到杭州处死了,呵呵!死得那叫一个痛快。
宋江在这个章节里面劝武松做山贼然后再接受朝廷招安,笔者感觉有点走迂回路线考公务员的意思。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居然还可以这样去考公务员,这些人也是简直是不走寻常路了。
《水浒传》也得也只是北方的故事,它写得就是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的故事,我想不通这些人脑子里怎么会有这种想法,难道朝廷真的会招安这批杀人如麻的狠人嘛?还是想让他们去战场上送死呢?这批人他们知道朝廷真正的用意吗?还是被领头的人欺骗了呢?笔者不明白。
人们都说山东出了孔圣人,儒家“忠君”思想根深蒂固。除非这些人即便是做了山贼也还有这些思想在里面,要不然他们的行为是说不通的。做了山贼还可以行“忠君”之事,我觉得如果古代宋朝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孔圣人真的是功不可没的,能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个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深入人心的文化。
笔者《水浒传》看到现在还有点懵懂,只是觉得古代人的思想居然是这个样子的,跟现代人完全不一样。他们可以杀人越货,但是他们也可以讲义气;他们抢劫官府跟官府对着干,同时还可以接手朝廷的招安。这里面应该是有一种文化再里面。
笔者觉得这个十分像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很多的土匪也是这样子抗日的。在宋朝对外族入侵的大环境下,这个做土匪接受招安还是真的有可能的,国家需要人打仗,也许真的是可以的。不过宋朝那个时候朝廷官员腐败成那个样子,即便不做山贼接受朝廷招安并且立功了以后能不能得到好处,这个也有可能不一定。
所以在当时宋代人的思想里面,我觉得作为山东的宋江是不是有一点一厢情愿呢?他是不是做公务员做惯了,觉得做山贼对名声不好,所以才想出来这么个办法呢?他招揽了那么多的人才,就连军师吴用都帮着他这么去干,到头来其实也并不是真的想去造反呢?是不是还是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最好的,做山贼其实并不好呢!
我觉得作者施耐庵这么写宋江其实也是心里很矛盾的,宋江做的这件事是好还是不好还有待商榷,笔者会继续看继续研究下去再说。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各位可以合理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