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之年。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赤城县立足县域特色,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抓手,通过金融赋能破解发展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1989家,金融支持贷款余额4.82亿元,形成“主体强、产业兴、金融活”的良性循环。
主体引领: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赤城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协同、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家庭农场(661家)和专业大户(836家)构成生产主力,农民合作社(475家)覆盖全县18个乡镇,1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则引领产业链延伸。产业分布紧扣生态定位,特色种植业以赤芍、黄芩等道地中药材为核心,同步发展杂粮、冷凉蔬菜、食用菌;生态养殖业聚焦舍饲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从初加工向预制菜、药食同源产品精深加工升级。
科技赋能成为发展新引擎。全县建成45个智慧农业基地,通过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化生产;京赤科技示范园引进蔬菜新品种232个、新技术21项,主推技术到位率超95%;赤城云农场小程序上线近15万亩蔬菜,打通产销链路,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金融赋能: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大、周期长、资金需求旺的特点,赤城县金融系统打出组合拳,形成全方位支持格局。
主力军作用凸显。农村信用社扛起服务大旗,贷款余额占比达56.02%,重点支持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截至2025年8月末,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覆盖1538户,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贷款占比超77%,专业大户和合作社获贷户数占比达56.3%,实现“精准滴灌”。
担保贷款成主流模式。创新推出活体抵质押、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服务,担保贷款余额2.32亿元,占比48.09%。龙头企业通过担保贷款获得1.81亿元支持,家庭农场担保贷款6265万元,有效缓解“融资难”。
差异化服务分层推进。针对不同主体需求定制方案,龙头企业侧重产业链融资,家庭农场聚焦季节性流动资金,专业大户主打小额信用贷款,形成“龙头引领、中小跟随”的金融服务梯队。
创新破题:破解痛点激活发展动能
面对主体融资中的抵质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难题,赤城县将以机制创新打通堵点。
“敢贷愿贷”机制先行。推动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政策,提高涉农业务考核权重,为一线信贷人员松绑减负;建立政银担三方合作机制,降低担保费率,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持续扩大。
“能贷会贷”服务升级。拓宽抵质押范围,探索农机具、活体畜禽、应收账款等多元质押模式;依托大数据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信息,推动建立“信用画像”机制,破解银行“信息贫血”难题;推广农担贷、惠农贷等特色产品,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风险共担”筑牢屏障。加快农业保险创新,试点中药材价格指数保险、杂粮收入保险,扩大赤芍、黄芩等特色作物保险覆盖面;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承保、快速理赔,让主体敢投入、稳经营。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产业沃土生机盎然。赤城县正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推动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书写答卷。下一步,赤城县将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生态,让更多经营主体贷得到、贷得稳、发展好,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赤城金融监管支局 闫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