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E=mc²,即物质的能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转换。同样的爱因斯坦也提出了成功的质能方程: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即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方法,节省时间,做一个行动派。
我们擅长在脑海中勾勒出未来的美好蓝图,却很难为了这份美好买单。总在抱怨时间不够用,一天24小时都去了哪里。其实仔细想来,之所以感到时间不够用,无外乎两大原因:该放下的放不下,该拾起的拾不起。
该放下的放不下。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难得赶上周末休息。甚至早在一周前,就早早的把周末安排的满满当当的。现在周末都结束两三天了,除了不想上班的情绪像个幽灵似的在脑子里纠缠不清,别的似乎什么也没做。
每次到了这个时候,就万分懊恼: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自己绝对不会像现在一样颓废不堪。只是这样的感叹不知道抱怨了多少遍,却还是狗改不了吃屎的一切照旧。
周六,将闹钟设在了早上8:00,这对习惯晚睡晚起的自己来说已经是相当早了。但一切并没有如预想般发展,闹钟一遍遍的响起,终究没能把睡神附体的自己从床上拽下来。
8:00,还早呢,再睡10分钟……,9:00,再睡会吧……,11:00,上午都要结束了,还是睡个懒觉,好好放松一下。就这样一直睡到了下午两点。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竟被一张床所主宰着。
洗漱好出门吃着不尴不尬的饭,简单的散步溜达完已是下午三四点。回家看两集电视剧,就看两集,不知不觉的到了晚上十点了。感觉肚子有些饿了,出门吃个夜宵,带了一堆零食回来继续看剧。
吃一个,就一个,再吃一个,这将是最后一个了……反正不多了,索性吃完吧。一大袋零食被自己挥霍一空。吃饱喝足已是凌晨,拿起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刷网页,一遍遍的催促自己该睡了,却又被另一个自己所打倒,没关系,在玩一会。身体疲乏不堪,精神却异常亢奋。直到天快亮,才不情愿的放下手机,准备睡觉。
不用说也知道,第二天就算不睡到下午,起码也得是中午。
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截然不同的两个自己。在我们每次做出决定的时候,两个我就会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以一方的胜利来决定我们接下来的行动。
我们总是放不下手头所该放下的,对自己一次次的包容,告诉自己,没事的,就十分钟,十分钟以后,我一定会怎样怎样,但就是这样的十分钟让一天中大多数的时间白白溜走。
当你感到极度纠结犹豫的时候,应该勇敢的对自己说一个“不”字。果断放下手中正在做的,去做该做的事,想方设法的让积极的那个我主导身体,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拾起该拾起的。
放不下就难以拾起。放不下睡懒觉,就拾不起晨练,放不下看电视,就拾不起看书,放不下酷炫的游戏,就拾不起学习。
是什么使你大清早,冒着严寒赶往公司?是责任,是义务吗?都不是,是贫穷。你的工资能满足你的生活需求吗?或许能,但与你所期望的相差甚远。为什么不想办法多挣点钱?是不会,挣不来吗?都不是,是懒。
一颗小小的回形针能市售价为1500美元,折合人民币9900元,这甚至是自己工资的两倍。贫穷已经颠覆了我们的想象,但其实颠覆想象的并非贫穷,而是懒。
人一生只有一个职业,那就是学生。很多人没弄明白,在离开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就渐渐的抛去了这个身份。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向同事,朋友请教。在我们请教的过程中就意味着我们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在学习。
很多人不愿拾起这个身份,同样也不愿拾起这个身份所应履行的责任。
我身边有很多人都有着跟自己一样或多或少的拖延症,但凡不是迫在眉睫的事,总是一拖再拖。就像上学那会,总要等到开学的时候才发现作业还没有做,总要等到考试临近之际,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抛下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却可以立刻马上做一件想做就做的事。当你在自己行动不起来的时候,就该好好的想一想,明天的自己和今天有什么不同?现在的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影响十年后的自己?
人更多的愿意感受目标达成后的喜悦,却很少愿意体会过程的艰辛。有些事自己不愿可以不用做,有些事自己不愿却必须做,有些事自己想做就能去做,有些事自己想做却不能做。
很多人把工作归纳为不愿却必须做,却误把学习归纳为不愿可以不用做。这样的归纳必然会导致该拾起的拾不起。
从长远上来看,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工作。前者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后者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目光短浅的人总是看到眼前的利益,让懒惰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和行动力。
学习一门技能重不重要?重要!但为什么不去学?并非非做不可!健身重不重要?重要!但为什么不去健身?并非非做不可!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很难艰苦学习,没有业绩考核,员工也很难做出卓越的业绩。
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牛逼。对未来规划的每一件事都应被列想做而必须做且非做不可的范畴,拾起该拾起的,才会在每一个明天感谢昨天的自己。
放下该放下的需要果断,拾起该拾起的需要勇气。该睡觉,该起床,该跑步,该吃饭,该看书,该立刻,该马上,而非再等等,就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