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时不懂清明,只会背诗。还觉得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读起来也很有韵律,甚至还会想象牧童有着怎样的生活,杏花村是有多美啊,是不是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清明对小孩子来说是欢快的日子,可以踏青,放风筝,尽情地游玩。儿时看着自己的祖父拿着纸钱,带着点心,水果去祭奠他们的父母,我们的祖先时,你会放下手中的玩物,像大人模样地跟着祖父屁股后面,磕头,念叨,其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念叨什么。
02
因为你还小,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死,因为你还不理解那句“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墙塌了,你敢直面死亡吗?”因为你没有经历,所以不能感同身受,更不会理解。
像我的祖父,已过古稀,父母早都不在了,其实像他们这样年龄的老人,是一眼能看到自己的生命结点的,因为父母在,你就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自己离死神还很远很远,但是父母一旦都不在,我们离死神的那一面墙也塌了,但我们是否具备了直面死亡的勇气?
有人说: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渐渐长大,渐渐经历了些事情,对待清明节不再像孩童那般简单,也渐渐理解了祖父每年都要祭奠祖先的心情。是的,人一生的死亡有三次,而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老去,死去,直至把你忘记。
0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对于子女的爱都是重于泰山的。
虽然你现在还无法感同身受,当哪一天你做了父母,当哪一天父母不在了,你一个人直面死亡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上再找不到那么纯粹,那么不求回报,甚至以自己理解的爱不断为你付出的人,那些人的代名词就是父母。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从嗷嗷待哺到牙牙学语,从背书包上学堂再到你的背影告诉父母不用追的过程,也是我们和父母之间渐行渐远的过程,我们成长着,我们也试图挣脱着。
但父母在,回家的风筝的线就不会断,你挣脱着越紧,父母手中的线就拉着越紧,他们想放手,但又不敢全然不顾,用一根线牵绊着你,告诉你,无论走的多远,家永远在那里,为你留了一扇门,还有一盏浅浅的灯。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父母的那份矛盾,想离你近些但又怕太近,怕你烦,你要是真的走了很远很远,他们又不放心你,又想时时刻刻把你留在身边。
可能这是我们作为子女的和父母之间永远道不明白的矛盾之爱,离得太近,可能会有矛盾摩擦,离得太远,我们又十分想念,如果父母和子女哪一方不在了,我们都会有切肤之痛,一辈子的痛, 无法释怀,永远痛在心里,一辈子无法忘记。
04
“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话来自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朱自清的父亲在火车站送儿子上学前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奋力爬过月台的情形。
朱自清的《背影》描述的父亲的情节,感动了无数个读者,但是私底下朱自清和他的父亲矛盾不断,父亲爱讲面子,爱讲排场,朱自清是新思想的代表,两人在很多地方有摩擦。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接到多年未见面的父亲寄来的家信:“我……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血浓于水,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回忆起八年前父亲送自己上学的情景,也便有了后来的《背影》。
1928年秋,在扬州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楼,送给父亲看。此时朱自清的父亲已行动不便,他挪到窗前,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大儿子的文章《背影》,禁不住老泪纵横。
当孩子有一天变成父母的时候,当做父母的一天天老去,离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父母和子女之间哪怕有再大的隔阂,血浓于水,都会冰释前嫌。
05
史铁生被称为中国版的保尔柯察金,他的励志人生少不了一个伟大的人的支持和鼓励,他的母亲。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记录着,自从他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乱砸东西,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他的动静。
等到史铁生恢复了平静之后,母亲找话给他说,说带他去北海看花,史铁生自暴自弃,捶打着自己的双腿说:我活着有什么劲,有什么劲!母亲哭着喊着护着史铁生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等到史铁生慢慢从失落情绪中恢复过来,他母亲的肝病越来越严重,后来从邻居口里得知,母亲在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有谁知道陪伴着情绪失落的儿子一步步战胜病痛的折磨,一点一点从瘫痪的阴影里走出来,自己还要忍受病痛的巨大折磨,史铁生的母亲在背后承受了多少?但是在孩子需要她的时候,她的病痛便不再是痛,当孩子慢慢振作起来的时候,她心中提的那一口气也松了下来,病痛开始折磨她……
她,作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太累了。
后来史铁生在《合欢树》里写到: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了呢?迷迷糊糊,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可能每一个失去至亲的人都有过史铁生般那样安慰自己 :我们的父母在人间太苦了,上帝召他们回去享福了。
他们走了,留下我们,独自痛苦,独自回忆,却再也不能相见。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没有别的,除了生和死,还是生和死。
06
像朱自清一辈子和他的父亲摩擦不断,最终失和,但收到父亲的来信“我……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后,潸然泪下,写下了《背影》。
史铁生的母亲在时,身体即使残缺,但母亲在人生尚还有残缺美,一旦不在,合欢树里也寄托着对母亲的思念。
年少不懂清明,懂时已不再年少。清明祭奠亲人,除了祭奠,也包含着:“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我”,这样的寓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