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年老母亲伊丽莎白对心理咨询师凯蒂抱怨说,她对她儿子克里斯多福很生气,因为他不愿意跟她联络,也不邀请她去看他的家人。她很伤心,因为她儿子不肯跟她说话。
凯蒂问伊丽莎白:“他不愿意跟我联络,也不邀请我去看他的家人。”这是真的吗?
伊丽莎白说:“嗯,有时候。”
凯蒂从伊丽莎白的话里听出她儿子曾经邀请过她。所以,“他不愿意跟我联络,也不邀请我去看他的家人。”这句话不是真的。
凯蒂跟伊丽莎白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经营,她说:“我从来不要求我儿子打电话给我,我要他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打电话给他们想打的人,我当然渴望那个人恰好是我,事实却未必如此。”
然后,她继续问伊丽莎白:“你若没有这个想法——‘我要我儿子打电话给我,而且不管他愿不愿意,我都要他邀请我去他家。’那么,你会是怎么样的人呢?”
伊丽莎白说:“我会是一个轻松惬意享受生活的人。”
然后,凯蒂要伊丽莎白把“我对我儿子很生气,因为他不愿意跟我联络”进行反向思考。
伊丽莎白说:“我对自己感到生气,因为我不愿意跟我自己联络,不肯跟我自己说话。”
凯蒂说:“你不肯跟你自己说话,因为你心里一直忙着管儿子的事,为此你感到被排挤的孤单,那是你不为自己活在当下的孤单。”
伊丽莎白的故事,让我(文华)想起最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前段时间,有一次,我给儿子(他读高一)打电话,他觉得我每次都强行要和他说话,还说我一个礼拜给他打七次电话,我说没有吧,最多也就打三次吧。
我感觉到儿子不喜欢我经常打电话给他,这让我有一种受伤的感觉,觉得他不想念我,不需要我,而我却很想念他,经常想听到他的声音。但是我听到他表示不喜欢多和我讲电话之后,就很知趣地挂断了电话。
然后,我查了一下那一周我和他的通话记录,居然打了五次!虽然不像他说的七次那么多,但也不像我以为的三次那么少。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确实给儿子打电话打得太多了。
我打电话跟老公诉苦,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往下流。我跟老公说:“我以后最多一周给他打一次电话,你就不要怪我跟他联系得太少了。”
我一边说,一边伤心地哭泣,那一次,我哭了很久,觉得深深地被儿子的话伤害了。
如果我和老公、儿子一起生活,我就不用承受这种思念儿子,被儿子排斥的痛苦。但是,我却要承受和老公三观不合、矛盾重重、经常吵架、缺乏安全感、总想从他身边逃离等种种痛苦。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觉得思念儿子的痛苦,和跟老公近距离相处的痛苦相比,要轻得多。所以,我选择回到家乡,一个人生活。这样和老公的矛盾以及吵架的次数就可以降到最低。
前段时间,我之所以总是给儿子打电话,是因为我觉得多给他打电话,能让他多感受到我的爱,我对他就能尽到更多身为母亲的责任,同时,也能使我缓解对他的思念以及减轻我对于不能陪在他身边的内疚感。但是,既然他明显地表示不希望我以这样的方式爱他。那我当然不能再继续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以免增加双方的痛苦。
《一念之转》一书中有句话——“痛苦是一种自然警讯,它警告我们:你正执着于某个想法。”我觉得很有道理。
儿子因为经常接到我的电话,而对我表示不满,这让我感到痛苦。我之所以痛苦,直接原因是儿子说的话让我觉得他在讨厌我、排斥我。而根本原因在于:我正执着于这个想法——我必须多给儿子打电话,这样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当我放下这个执念,把给儿子打电话减少到一周一次时,我整个人就轻松了。
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句话——“你执着于什么,什么就会让你受苦。”我发现,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书名:《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
作者:【美国】拜伦·凯蒂 史蒂芬·米切尔
分享者:文华
文华简介:一枚不断精进的70后女硕士,中学教师,喜欢写作。迄今已有励志、婚姻、育儿类原创文10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