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01
写作是我对自己的救赎
第一次开始写作,发生在我儿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坐月子时看了李笑来《做时间的朋友》,埋下了要写作的种子。
但当时的我作为新手妈妈无尽的不适应,还要在家人面前佯装“我可以”“我很好”。他们说,“你也是三十岁的人了、以前工作那么有能力、又学了多年心理学,现在奶个小娃,你一定没问题的。”面对其他家人帮忙照顾孩子,我又特别想吐槽,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符合我看的那些心理学和养育的经典著作。
我那犹如洪水猛兽般的负能量极其需要一个发泄口。这就让我开始在简书上写作,有时候是写自己的感受,有时候是育儿经验的传授,有时候直接就是痛斥各种我看不惯的丑陋人世。没想到还真的共鸣到我身边的一些人,居然还不断收到打赏,这让我信心倍增。
我开始认真思考我到底要写些什么?
我取了个网名叫“我是宝宝宝”,是因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需要一个巨大的百宝箱,而我就致力于成为这个百宝箱里的宝宝宝。把我之前学的心理学技巧催眠、NLP放进来,也把我正在学的中医、华德福、艺术养育放进来。
从自我发泄到开始真正分享育儿的干货,写作帮我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
写作成为我成长的见证
虽然开始写了,但是没有受过训练,写出来毫无章法。中学没有遇到过好的语文老师,我对写作的理解,基本就处于能把语句整通顺了就行的阶段。只是按照我对时间朋友的理解,给自己制定了一个3个月10万字的写作计划。为了完成这一计划,不得不逼着自己输入,我甚至把我参加工作坊的感受和课堂笔记,也整理出来放进我的写作计划里。好巧不巧,我的工作坊记录不是真的记录,凝结了我对理论的理解和重新梳理,这一内容让育儿界的大咖小巫老师看到,转发到她的朋友圈里。明星效应,在她的带动下,有更多的关心育儿的伙伴们关注到我。
3个月10万字,真的只是个笨办法,如果没做以下三点可能写作还是毫无章法。2017年1月9日听到师北宸老师的一次关于《学会这四招,七天提高写作能力》的分享,我才知道去年无意中做对几件事。
1.几年前应邀翻译一本关于萨提亚的书,因为是公益的没有酬劳,我翻译了一半就撂下了。去年想起来还欠着这份工作没做完,正好自己生了娃又对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就继续把这本书翻译完了。翻译让我感受到原书作者在写作时,试图传达什么样的讯息,他是如何安排单元、先后顺序、怎么铺陈的等等。
2.以前看书都跟看小说一样,最多画几道杠杠也不会再看。去年开始做读书笔记,其实也不太会做,甚至只是把我觉得很牛逼的句子和观点给摘抄下来。去年抄了三本,感觉还挺好用的,因为想到要用的时候,很快能找到那个知识点。
3.在我整天瞎写的时候,我那广告公司文案出生的老公受不了,他说可以这么这么写......开始我老以为他是来找茬儿的,差点跟他翻脸。冷静下来自己反思,确实有道理,我就悄悄地根据他的指点,改进了我的写作。现在我都主动找他问意见,他吓得不敢提,生怕引发不可收拾的家庭大战。
翻译、做读书笔记和有会写作的人给予指导,这三点确实帮助我的写作有所改进。再次回顾简书里的108篇文章,自己已经不再是2016年5月11日写第一篇文章时的我了,我成长了,而所有这108篇文章就是我成长的见证。
我想通过写作,帮助更多的人
这个标题有点过于宏大,可能是我思考的还不够深入,但确实是我当下的一个愿望。
我特别喜欢一位台湾的咨商心理师哈克,虽然没见过他本人,但读过他写的6本书。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书时,我就震惊了。小时候,我觉得作家都是很有文采、辞藻华丽、满肚子墨水的人,至少也要出现一些我看不懂的修辞,这人才能叫作家。可我看了哈克的书,才知道原来书还可以用这么直白的语言写。因为语言直白,就很好读,读完让我面对自己的生活很受启发。
他把心理学的技巧写得很好懂,有生活应用的场景,有真实的案例,还有卡片作为媒介,让你随时随地可以用他书里的内容来帮助自己。心理学不再是一堆实验数据、几个看不懂的名词或是做舞台秀的表演,心理学只是踏踏实实在生活中,可以帮助人们的一个工具。
他是我的idol,我也想像他这样写作。让看了我文字的人,真正的能在生活有所启发,也许只是在深夜的一种安慰剂,也许是走出困境有效武器。当然,我最希望看到的是,我的写作能成为父母们陪伴孩子的宝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