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俏俏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是打开心灵的窗口,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让我们跟随文字去体验另一种多姿多样的人生。
一辈子若要真正的活过,必要做两件事,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论多忙碌,只要有闲余,都该打开书,给心灵来一次澄明的洗礼,给灵魂来一场丰盈的微醺。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书,一定是值得多读几遍,细细推敲的。下面给大家推荐我读过的书中几本值得多读几遍的好书。
1、 《活着》作者:余华
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本是地主家的花花公子,仗着家里有百余亩田产,不务正业,整日嫖赌。赌场没有永远的赢家,日积月累,终于输光了全部家产,气死了自己的父亲。
从此不得不同母亲,女儿,和已经再次怀身孕的媳妇搬到了茅草屋,沦落成了只能租田的佃户,开始了贫苦的生活。为了养活老母亲,媳妇和两个孩子,他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变成了田间地头埋头苦干的农户。他也改邪归正,誓要努力耕田,养活一家人。
然而,命运并没有宽宥他,一连串的灾祸不断降临:被国民党抓壮丁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回来后老母亲已去世,女儿生病变聋哑,之后儿子又意外去世,妻子重病缠身……
当读到女儿凤霞出嫁,找了个好人,全家都跟着欢喜的时候,我不禁落泪,心想,这苦难的一家人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然而,苦难从未停止,女儿凤霞难产离世,妻子也撒手人寰,几年功夫,连女婿和外孙也相继去世,只剩下老迈的福贵孤身一人。
读到结尾,福贵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相依为命,平和地生活,平和的讲述着他的一生,我内心的跌宕起伏归于平静,只剩下震撼!
一个一生都在苦难中经历失去的人,一无所有,却依然能挺起肩膀,向前走去,这要有多么坚韧的一颗心,才能撑得起失去所有之后的苦痛,挣扎和漫漫岁月!
余华在自序中说:“《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我想,除此之外,《活着》是塑造了一个英雄,这个英雄不是狭义的做过什么惊天地的丰功伟绩的英雄,而是一个能够直面生活坎坷的平凡英雄。正如罗曼罗兰说的:“这世上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热爱生活”。
2、《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保罗·卡拉尼什
这是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的遗作,2013年,在人生道路上本十分成功美满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而当时,他只有35岁,正处于事业的巅峰。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这是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十四行诗中的句子,也是这本书的开篇节选,更是此书名的由来,非常贴切地道出保罗得知自己患病到坦然面对死亡这个过程中的内心独白。
学生时代的保罗本是酷爱文学,认为文学研究是人类精神领域的最高境界,后来,在文学中领悟到“思想是大脑运转的产物,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文学价值的,就是大脑这个机器”,从此便对脑外科神经系统领域产生了无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因为比起文学,医学更能为他铺展开一条通道,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生死的真相。
就在他在医学领域造诣高深,成就斐然的时候,被确诊患有癌症。普通人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通常都是先惊诧,然后怀疑,再痛苦,反抗,最后坦然接受。在医学领域研究和从业多年的保罗而是反之,最初就选择坦然接受。
当然他也痛苦过,痛哭过,他也是凡人,但他更能冷静处之,选择积极治疗,用文字诉说其中心路历程,也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重返医生的舞台,尽自己最后的时间和生命恪守医生的职责。在生活上,他选择在有限的生命和自己的妻子生一个孩子,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因为他相信,人的肉体会死亡,但是精神还是可以活下去。
对于一个癌症病人,记录生活的最后时光,多少都是该有些矫情的。但是保罗的文字毫无矫情之言,字里行间都是对生命的意义的深入思考,对于从事医疗行业的人,非常值得一读,因为书中形象再现医疗工作者从业过程中的点滴,以及对医生身份之于生命之于患者的意义的深入探讨,对于非医疗工作者,同样值得一读,因为它会像一根芒刺,刺到你那颗被现实生活碾压得麻木的神经,让你顿觉醍醐灌顶,积极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3、《直到孤独尽头》作者:贝内迪克特·韦尔斯
说到治愈心灵的文字,首先会想到各种鸡汤文,读了《直到孤独尽头》这本书,你会明白,其实真正治愈心灵的不一定是告诉你“雨后定会有彩虹,云开必能见月明”的鸡汤文,也可以是这样一部悲伤的故事。
《直到孤独尽头》可以说是一碗很苦很苦的苦药汤,但也是一碗治愈力很强的良药,让你会因为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但是合上书,依然会微笑着,觉得苦难不可怕,依然有勇气面对。
《直到孤独尽头》讲述主人公尤勒斯和他的哥哥马蒂、他的姐姐丽兹,生活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然而突然一场车祸致使他们父母双亡,他们只能被送去寄宿学校。这个巨大变故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他们生命的一个桎梏。
活在自我压抑与幻想中,对过往伤痛始终不能释怀的尤勒斯,因为对父亲的愧疚,去学习摄影终究半途而废,后来做着自己不如意的工作,对喜欢的女孩阿瓦尔也不敢追求,过往失去双亲的创痛一直与他如影相随,直到后来几经辗转,与阿瓦尔重逢并走到一起,生下自己的孩子,他才逐渐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得到内心的释然。
过早看到了生命的局限而过度挥霍生命,一生颠沛流离的丽兹,与不同的男人恋爱,却因为害怕被他们抛弃而先甩了他们。她放荡不羁,张扬个性,想让自己生命燃烧起来,来对抗时间的虚无。最后,她终于同追求她多年的托尼走到了一起并且怀孕要生下自己生命的延续。
表面极具理性,内心实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以致强迫症的马蒂,每次出门要按门把手,按六十四次,只有这样的反复确定才能让他心安。他一直努力融入生活,接受了不孕的妻子,做着自己的事业,感悟着生命的一分一毫。
成长就是与孤独的厮杀和与自己的和解,书中每个人物其实都很“丧”,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孤独为战,与命运为战,与自己和解。虽然他们的路途辗转,方式不同,不一定会让你认同,但一定会让你着迷。
4、《皮囊》作者:蔡崇达
《皮囊》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真!我想,这也是此书在热销榜一直居于前列的原因。
这本书,用最真切,最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生活的原貌,和人物内心的情绪。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华丽辞藻,描写苦难,也没有任何无病呻吟的矫情,就像是一杯热的白水,澄澈透明,你会看到人间烟火气就那样真实的从字里行间蒸腾出来。
蔡崇达以真情实感,写他的太婆,他的父亲,他儿时的玩伴,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所见所感,他对人生宏观之处的所思所想。由此穿成了一条无形的时间轴,展现了从他儿时到如今的时代变迁。
就是这样一本小说不是小说,散文不像散文的书,用最平实的文字,紧紧抓着你的心,就像鸟的爪子紧紧抓着树枝一样,紧扣而自然。
书中最后一章写道:“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
他为从前没能“看见”他已病逝的父亲感到遗憾,所以他选择用文字来“看见”,也用文字来让读者“看见”,看见生命中每个人在自己生命中形成的脉络,这些人对自己的影响,或微乎其微,或意义重大,但都能巡着这脉络,找到本真的自己。
无论你是为了什么而阅读,打发时间也好,治愈内心也好,探索真相也好,最终你会发现,读书,会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