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成长团】武军华分享第49天第55篇(三期第7天、晋级第22天)2020.05.31
今天是王老师为我们晋级班上的第四次课程。
1、首先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如何理解“我能感”。
――“我能感”指的是:感觉我有能力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有信心、我可以做到。
2、“我能感”对来访者有什么作用?有几分的作用?
感觉“我能感”对来访者解决自己的问题非常重要!可以有9――10分的重要分值。
3、来访者拥有了“我能感”为什么会有9――10分的重要?(也就是能为来访者带来什么好处?)
能为来方者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量,增强其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信心付诸于解决问题的行动当中。
4、你希望的“我能感”是几分?
10分
5、你目前的“我能感”是几分?
2分
6、你希望怎样提升“我能感”?
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多学习、多练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提高自己的能量。
7、你希望咨询师或者妈妈做些什么?就可以拥有这些帮助?
希望帮我找到自己没有发现的资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帮助挖掘过去的成功经验。
由于青少年目前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自我认同,所以我们要关注青少年在这方面的问题。
1、我是谁?(自我意识比较混乱)
2、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自我价值感差)
3、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认同意识差,迷茫,无助)
青少年往往卡在现实我和理想我的差距之间,不知道现在我怎样才能达到理想我。
孩子焦虑是因为他往往不确定自己未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对前途的不确定非常迷茫和无助。
“我能感”是多向度的,而不仅仅指学习或某一项,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凭学习这一项判定孩子的能力。孩子很可能具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王老师对第一天的学习内容做了更详尽的诠释。
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
1、首先不预设是什么?
是放下立场,而非没有立场、没有评判。
所以沟通不是简单的对话,是倾听是传达,理解所听到的,甚至来访者内隐意涵的话,不能以自己的偏见和期待对待别人所说的话。
为了达此目标,先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以及这些想法和行为,对于我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有什么影响。把这些都放下就是不预设。先放下我们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去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和他沟通。
我们一定要用建构解决之道的双耳去倾听,倾听时不会用自己的参考架构和立场对案主进行评判,自己的声音会妨碍对案主的评估,因为无法做到既倾听又评估,所以放下评估,专注倾听。
2、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首先要跳进来访者的心里倾听对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同理、共情。
在充分做到倾听之后要及时跳出来,让来访者感觉到你对他的听到和共情。如“我感觉到你……,是这样吗?”
当来访者被理解到,就会感受到被接纳,同时会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这就是变化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和来访者站在一起,理解来访者,看到对方的感觉。
避免预设立场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察觉自己。内心有什么感受?
2、安顿自己。平复自己的情绪,当平静值在八分以上才能做到后面的倾听。
3、聆听孩子。用建构解决之道的耳朵去倾听孩子的声音,闭上嘴!
4、引导孩子。试着让孩子自己说出他想要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协助孩子调理得失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