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侵害,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据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案例378起,其中男童遭遇性侵人数为58人,占比9.57%。
相比于女童性侵,男童性侵的隐蔽性更强,更不易被发现。遭受性侵的孩子在很长时间内会表现出恐惧、焦虑、抑郁、自我厌恶、药物滥用、自杀或企图自杀等心理症状。身体的伤害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愈合,但心灵的伤痕却可能伴随终生。今天播呗君给大家推荐的这部英剧,就和儿童性侵有关。《梅尔罗斯》
豆瓣 9.1,评分不俗。
这部Showtime出品的迷你剧改编自英国作家爱德华·圣·奥宾的半自传小说。纽约时报曾评价梅尔罗斯系列小说是这个时代最具洞察力,最优雅,最欢闹的小说。早在2013年,卷福就曾说过梅尔罗斯是他最想塑造的人物。同类作品往往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而『梅尔罗斯』则另辟蹊径,将故事重心放在男主角的自我救赎上。
全片主要探讨了一个问题,即童年阴影可以对一个人的人生造成多深的影响,想走出阴影又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故事开始于一通电话,帕特里克得知父亲的死讯,要去纽约殡仪馆领取骨灰。
父亲的死仿佛让他重获新生,他想把握今朝,决定戒毒。
“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
这句台词出自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莫菲》。《莫菲》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他逃避工作,逃避生活。剧中多次出现这句台词,暗示着派特里克正过着和莫菲一样沉沦放纵的生活。他毁掉吸毒用具和毒品并扔进厕所,但想到漫长的纽约飞行,还是留下了一个针头。
来到殡仪馆,在走去父亲停尸房的路上,派特里克思绪万千,那些童年回忆不断在脑海中闪现。调整好情绪,打开门的一刹那,却是如此场景。殡仪馆工作人员指错路了。见到父亲的遗体后,一时间惊讶、憎恨、恐惧,百感交集,眼前这个赋予他生命的男人,也同样毁了他的一生。
卷福的表演极富层次感,情绪的转变自然流畅,完美呈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受。单凭这段戏就足够让他拿奖拿到手软。毒瘾来袭,此刻无比脆弱的他,再次失守。先是简陋的吸毒街。
再是优质的哥伦比亚可卡因和中国白粉。
总之,不但没戒,还吸了个爽。导演通过快速的剪辑、明暗交替的灯光、童年的交叉闪回等方式,生动、强烈的表现出派特里克吸毒后的反应。在兴奋的制高点,他又回想起童年的往事,在毒品的快感与回忆的挣扎中,醉生梦死,颠倒日夜。他又想起了那句话
“如果你敢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其他人,我就把你砍成两半。”
疯狂过后带来的是无尽的伤害与空虚。周而复始的自我摧残,酗毒只是为了逃避。逃避什么?逃避童年那不堪的回忆。这个给他一生留下阴影的人,名叫大卫·梅尔罗斯。
他衣着华丽,会弹钢琴,目光犀利,戾气逼人。这个人前体面富贵的成功人士,却是个令人作呕的衣冠禽兽。他坚持对孩子的苦痛教育观,认为童年的经历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历经磨难并学会独立。就在大卫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的这一天,他“侵犯”了年幼的帕特里克。导演没有拍摄关于性侵的直接镜头,关门之后使用了几个静态场景的切换,没有配乐和任何音效。安静的环境烘托紧张的氛围,空气中充斥着压抑的情绪,让人紧张到窒息。帕特里克屡次想要跟妈妈提起这件事,都被大卫所阻止。晚上他走到孩子的床边威胁他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大卫还有几个生活于上流社会,乐于对大卫溜须拍马,认为阶级能解释一切的朋友。其代表便是尼古拉斯,大卫让他做派特里克的教父。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派特里克在家里沉迷沮丧多日后,尼古拉斯邀请他去参加上层阶级的酒会。在这场聚会上,上层阶级金钱至上、虚伪无聊、阿谀奉承的生活方式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在餐桌上,在公主落座前,不懂“规矩”的帕特里克抢先坐下,气氛异常尴尬。
华丽体面的背后充满了谎言与套路,脆弱无力的爱情在金钱面前不值一提,为了攀上权力高峰舍弃尊严尽其所能的虚伪吹捧。
这场戏也是帕特里克人生的转折点,他大胆将自己童年的遭遇跟朋友约翰吐露,从此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对罪恶的纵容也同样是犯罪,派特里克的悲剧和母亲埃莉诺对大卫的纵容不无关系。
埃莉诺也是可怜的,她受控于大卫,没有自由,长期压抑。她渴望真挚的爱情,也渴望独立自由的生活。相对于父亲的冷酷无情,她是爱孩子的,但她却忽视了孩子,而且这种忽视不是无意的,他清楚大卫对孩子做了什么,却坐视不管。在派特里克鼓足勇气将多年来的压抑向母亲倾诉时,换来的不是迟到已久的安慰,而是一句冷冰冰的“Me,too”。其实这只是一个脆弱受伤的孩子,在向母亲寻求那一点点的慰藉与庇护而已。
生活的悲剧总是周而复始,因为房子捐赠的事情,童年回忆再次席卷而来,帕特里克又陷入了暴躁。痛苦抑郁,酗酒成瘾,不务正业,漠视家庭。派特里克的极端消极,让老婆孩子选择了离开。
在母亲的葬礼上,母亲生前帮助过的人都前来表示哀悼,他们不停地告诉帕特里克,他的母亲一生做了无数的好事,他应该为她光彩的一生而骄傲。
压抑已久的情绪在此刻迎来爆发,在追悼母亲时,他眼含泪光冲出了教堂。
这世上很多人有资格,却没有能力做好父母。埃莉诺的一生做过很多善事,救助过很多无家可归的儿童,讽刺的是,她却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这份不负责任地漠视冷酷到令人发指,甚至要比父亲对派特里克造成的伤害还要大的多。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是渴望被爱,被关注的,童年时期所缺失的关注必然会让孩子未来生活蒙上阴影。甚至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喜欢将自己的主见和兴趣强加给孩子,喜欢将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定义成顶撞和不孝。每一个孩子都该尊重父母,同样也应当得到父母的尊重。
故事的结尾,伴随着父亲交际圈中最后一位好友尼古拉斯的意外离世,派特里克知道父亲的时代结束了,和那段痛苦回忆有关的一切都该随风远去。他决心改变自己糟糕的生活。
导演借用剧中一个多次闪回的童年场景,让年幼的帕特里克对父亲进行反抗,“谁都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人”,伴随着这句有力的控诉,他也终于成功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不论你经历了多少痛苦与磨难,多少伤心与失望,时间从未停止,生活都将继续。重要的是,不要放弃希望。
网罗各类电影更有深度影评看电影就来播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