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很多人都能认识到演讲不再只是大领导的事,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演讲是一项必备技能,是一项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到发布会、找工作、向领导汇报、在婚宴上发言、与儿子谈话......这些都是演讲,在这些场合你都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他人的信任。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准备一场好的演讲呢?在这之前,我先说说我的几次演讲经历。
(1)
人都有过可怕的演讲经历,我也一样。那是2005年的最后一天,公司举办一场庆祝活动,因为销售公司超额完成年度回款指标,从销售人员到公司领导都非常兴奋,气氛热情高涨。我作为主持人登场,开场第一句话还很正常,但当轮到我说第二句话时,我卡壳了,大脑一片空白,越是看着下面的人越紧张,越紧张就越想不起来下一句话说什么,足足有一分钟,尴尬之极。万幸的是,我后来想到了一句话,这句话已经是开场词的后三分之一部分,还好同台主持人配合,草草结束了开场。
为什么会大脑空白呢?后来我才了解到,当你走到台前看很多眼睛时,我们大脑中原始的杏仁体会提醒我们要小心,因为在原始社会,被这么多眼睛盯着,就意味着要被吃了。杏仁体一旦行动,你将脱离理智的大脑的控制,而进入求生的本能部分。血液流向四肢,你此时只有选择战斗或者逃跑,这就是我们演讲时头脑一片空白的原因。
那如何摆脱杏仁体的控制呢?人类沟通的一项神秘法则是:当你给与的时候,你会变得更有趣,恐惧感也就消失了。你有没有感觉演讲给自己带来特别大焦虑,想如何才能度过这段难熬的演讲时间,发现了吗?我们过度关注自我了。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说实话就算你在台上讲话,那也没人像你想像的那样关注你。首先,自己不怂,没人看得出你多紧张;其次,就算真怂了,也没有人像你自以为感觉的那样严重。
(2)
另外一个演讲,比这还要早。在2003年冬天,我参加公司举办的演讲比赛,自己写稿自己讲。那时,不懂怎么开场,不懂怎么讲故事,也不懂演讲技巧,更不懂构筑坡道——发现-你需要对方知道的三件事——甜点-完美收尾,让听从记住你的演讲的结构......
硬是凭着一股冲劲,流利的语言表达,还不错的台风,最终取得了第一名。但我知道,这不是好的演讲,只是在背诵讲稿而已。
关于演讲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它是演讲者与观众共同经历的一场旅行,演讲者就像导游一样,你的展示、叙述的东西都是他们没看过的,如果想让你的观众印象深刻,你应当做一个完美的结构设计和呈现方式。
(3)
现在,演讲的机会变得多了,主要是给企业内部做培训。也有了一些自己常用的小技巧,比如我会在开场说:我到这座城市感到非常的亲切,因为我看到所有车辆车牌上的第一字和我的姓是一样的,以拉近我和听众的关系;我也会小小的自嘲说:虽然我已经讲过几次课,但我可能不如在做的各位,因为你们真正了解业务,我教给你们的只是方法。黑帮电影中想取得别人的信任,要表明自己没带武器,而要解除观众对你的武装,你得展示一下你的脆弱。
俄国著名戏剧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曾经说过平庸的演员和杰出的演员的区别在于,平庸的演员试图让观众相信自己的表演,而杰出的演员则毫无疑问地相信自己的表演。对于演讲而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最难的事情并不是让观众相信你,而是你要对自己所说的一切深信不疑。
以上是我的部分演讲经历和一点感悟,演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你上台的那段演讲时间,而是需要全方面的准备一个演讲。罗胖在他每天语音60秒里提到,最近心里一直有个事——那就是跨年演讲,现在离年底还有大概1个月的时间,需要系统准备了,因为时间推着你往前走。可见,再牛的人,对于演讲都需要提前准备。那如何才能更系统的准备好一个演讲呢?戚泽明老师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演讲解决方案。
戚泽明老师详细分享了准备一场演讲涉及到的五个方面,使我受益匪浅。具体包括:
1)场景式故事开场;
2)一张清单搞定所有问题;
3)一个模式——英雄之旅;
4)演讲技巧;
5)自我练习方法;
6)演讲的分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三个点:
第一个是一个模式——英雄之旅(模式-内容)
在准备演讲稿时,也是一个写作的过程,演讲离不开内容的创作。所以当老师分享英雄之旅这样一个故事的逻辑后,我感觉很有意思,有意思的是可以将很多故事往这个逻辑里套,使故事变得更加吸引人。同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全文,参照学习如何通过提问挖掘自己的故事,把故事提炼为演讲内容。
第二个是直指人心的艺术——打比方(技巧)
我很喜欢看罗胖的《跨年演讲》,也听过罗胖在2015年跨年演讲中,将互联网恐慌比作他和同学打架最怕的是上课前他同桌说下课你给我等着的“你等着”,非常形象的解释了互联网恐慌这个不太容易被大众理解的词汇。这让我想起,在《如何高效学里》提到的一种整体性学习技术叫比喻法。比喻法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喻在文学中主要提供视觉上的相似,而在整体性学习中联系的是类似的过程:事件或者信息的顺序,我觉得这与打比方很像。打比方有三个层次,通过一个故事完成一个演讲是高级演讲。
第三个是自我练习——练习名人演讲(练习)
我很喜欢听演讲,名人也好,不是名人也好,只要感兴趣的话题都很喜欢听。我从参加网课学习当中发现我有一个小小的能力,当我听一个老师讲很长时间的课程后,我就会模仿老师讲话的语气(我有一段时间在想,是否要往培训师发面发展)。参照名人演讲练习,我觉得这可以是练习演讲的第一步,这也符合刻意练习的原理,因为当你录下自己练习视频后可以与名人演讲的视频对照,也就是说它可以提反馈。
总结,演讲是需要长期练习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老师再好的方法,那也是老师的,听演讲类分享,看演讲类文章,只能增加你对演讲的认知,无法提高你的演讲技能。提高演讲技能的方法就是靠练!练!练!
演讲和开车一样,都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技能力,当你在没有把车开上路时,你总会担心我会不会离左边的车太近了,会不会离前面的车太远了,我能不能把车开到公司?我能不能把车顺利的停到车位上...... 但当你把车开上路,并随着开车时间的增加,慢慢的,你会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了,这些技能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相信积累,演讲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