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湖南荆竹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一年级的15人中,语文考个位数的有6人,最高分仅为30分,数学考个位数的有3人;二年级的19人中,语文考个位数的有5人,数学只有4人及格,最高分67分;一年级的学生写不好自己的名字;问“1+3”等于几,掰着手指头都能算错 ……
这条新闻再一次挑动了我敏感的神经,最近类似新闻看的有点多了。就像被诅咒了的六月一样,辱师丑闻一桩接一桩,在教育者心中拉下了深深的烙印。
数据显示,2018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综合评价、高校专项获得降分的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6100人,占其计划招生总数6700人的92%!也就是说,最极端的情况下,只有600人能通过高考裸考进入清北,其他人全部都有降分!可以预见,在未来,不拿到清北降分,基本就和清北无缘了。
高考状元们多集中在城市的名校之中,他(她)们拥有很好的师资条件、富裕的家庭、父母一般都是知识分子、家风良好、素质全面、光环聚集。
安徽高考文科状元,是来自合肥一中的郑辰筱,她最爱出国旅行,初中时就跑遍了十多个国家,12岁时曾一个人只身去美国旅行;四川省理科状元周川来自于书香门第家庭,而周川有个已经在北大医学院读书的姐姐;四川省文科文科状元卓汐聪,就读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芒果小大使”:用不一样的角色看世界,在为期10天的出访行程中,小大使们一起参观总领事馆、拜访领馆要员、学习外交礼仪、在BOLTON SCHOOL参与英式教育全真课堂、在Peckforton Castle庄园学习英式社交礼仪、在牛津孔子学院参与孔子学院春节WORK SHOP、参加中英足球友谊赛、拜访BBC、体验曼联VIP、学习利物浦环保课程、出席市政府晚宴,共同度过不一样的精彩时光。
这样的新闻,其实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名校里面,农村学子比例低也已经是人所周知的事,不然像清北复交这些名校也不会有农村专项招生计划。
以我自己为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好不容易考上了本县的最高学府县一中,三年以后还是去了个普通本科院校(当然,学霸除外。当年我们高中一本率不会超过16%,我就是那种学渣变成的人民教师),这还算是堂兄弟表姐妹里面的第一个大学生。小学同学里,大部分初中毕业就打工去了。
这些年,我这个农村娃进了城,见了些世面,越来越能切身体会到城乡差距实在太大了。
当初因为经济原因,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学历停在了本科,成了一名中学老师。而我所在的学校,很多老教师的子女都是硕士、博士、海归,有的直接定居国外。(我绝不是崇洋媚外,也不认为行业分贵贱,中学老师就低人一等)
现在正是暑假期间,城市里的孩子学绘画、练书法、弹吉他 、上培训班;农村的呢,就我家附近来说,年龄小的仍然在地上滚、玩小汽车(很小很廉价的那种)、扎堆坐在屋檐下玩手机游戏,稍大一点的,会帮忙照顾自家的小本生意,基本看不到跟学习相关的事(我可没说放假不应该玩)。我家还是集镇上的,至于村子里的孩子在干嘛,我都不敢想。
以我浅薄的学识,一直认为,上大学最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讲,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眼界,你跟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在什么层次上观察和思考,基本上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而上一流的大学其实是提高这个层次的成本最低的途径,对寒门学子来说,也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但是随着阶级固化,这条道却越来越窄了。
还记得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那段话:
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我是中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很多农村孩子或者外地孩子完全享受不到,这些都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就拿高校的自主招生为例,以前有四大联盟,北约、华约、卓越、京都,现在有北大博雅、清华领军……要想参加这些考试,报名条件就有很多: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科技研究创新类奖项、论文专著发表、专利发明、综合/单科成绩优秀……
什么科技创新发明、论文专著发表,这些都不谈,单就学科竞赛这一项。顶尖学校生源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自然是没有问题,可是普通高中呢,就我所在的地区,一所县一级的高中,有没有可以教竞赛的老师,有的话又能有几个?
可怕的是,时至今日,农村仍然有很多人坚持“读书无用论”。我只想说,你去问问08年没有在考卷上作答写了满篇自己的“教育宣言”的安徽考生徐孟南,读书有没有用?问问如今算得上是事业有成的韩寒,读书有没有用?去电子厂的流水线干几天,去他们的生活区体验几天(我去过),问问自己,读书有没有用?或者上上网,看看NHK的《三和人才市场》,再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过那样的生活,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10年前,麦子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讲述了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可是,即便考上了名校,寒门学子的挑战也仍为结束。
如今,研学旅行渐热,还成了必修课。理论上说,这是件好事,孩子们集体出去旅行,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课本上的知识“鲜活”了,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而且,团队观念在研学旅行中得以强化,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可是,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的我,第一反应竟然是,谁掏钱???
有些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仍然存在。18年又如何?即便《我奋斗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网上说,现在底层放弃教育,中层过度焦虑,上层不玩高考。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不算中层,更不是上层,只能算是一个出去见了点小世面的底层人民,我没有放弃教育,也不敢不玩高考,却又比那些中产阶级更焦虑,更迷茫。
到底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