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自己能遇见明事理的公公婆婆,我记得乐乐快要出生的时候, 公公婆婆来陪我,我和他们做过一次谈话。具体对话不是很清楚了 ,我记得当时就传递了一个信息是“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我和孩子爸爸说了算”。除了公公婆婆对孩子的爱,也许还因为进入这个家庭这么多年,这也许是我对家庭提出的唯一要求,所以当时两老是非常乐意都同意了,所以我们家隔代亲在教育还没有产生特别的影响,偶尔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也邀请老人出门溜达或者进屋休息,尽量不在现场,这样的沟通模式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沟通模式。
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对世界的好奇和对事情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因为时代的原因,老一辈有他们的价值观,有时候在一件事情上,大家的看法都不一样。所以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乐乐的吃饭问题,乐乐从小就是特别能吃,别人家担心孩子不吃饭,我们在乐乐小的时候,永远担心时吃多的问题。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家的对话是这样的。
餐桌上,乐乐吃了半碗饭不吃了。
爷爷:“宝贝,你吃的太少了,要多吃点,吃饱了才能长个子。爷爷喂。”
奶奶:“已经吃了半碗,不错了。不吃就算了。待会儿饿了再做。”
妈妈:“你若觉得吃饱了就可以啊。但晚上可能就没东西吃了。”
爸爸:“必须把这半碗吃完了才能下桌!”
同样一件事情,孩子接受了4个不同的观点,小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还好,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再出现这样的场景,他会不知所措,到底应该怎么做?有些孩子选择了抵抗,你们谁的我也不听,接下来迎接他的可能就是爷爷奶奶的担心,爸爸妈妈的焦虑或生气。这孩子怎么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呢。其实我们可以为孩子打开另外一扇窗户。
我们家,我和孩子爸爸经常回家会比较晚,关于孩子睡觉的问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一到九点,爷爷就开始喊乐乐洗澡,若是不去,就会一遍一遍的去叫乐乐,会不断“唠叨”着晚睡这不好那不好,奶奶就会去放水。我们没回家,他早早就躺在被窝里,睡不着,就悄悄给我打电话,声音很小。因为爷爷在门口守着的,一旦听见声音就会进来监督陪他睡了。于是就经常假装睡着了,让爷爷走了,等我们回到家,立即噌的就爬起来玩。声音一大,就听见爷爷在门外喊“明天要上学啊,还不睡。”我们的谈话就变成了被窝里的密谈。我一直觉得这样也挺有意思的,直到有一天,乐乐给我说“妈妈,我好烦爷爷,每天都催催,我想三姑了,不想让爷爷陪我了。好烦他。” 再想到最近乐乐确实对爷爷的声音大了很多,有时候还会顶嘴。我想也许是应该谈下了。
妈妈:“乐乐,你烦爷爷什么呢?”
乐乐:“他每次都在那里催,像唐僧一样。我们家最啰嗦的就是他了。”
妈妈:“你觉得爷爷那么唠叨是想告诉你什么?”
乐乐:“就是要早睡早起,好好吃饭,要多吃。可是你知道的,我有时候吃不了那么多,有时候又想多吃。每次都满满一碗,我吃不吃得下都是一碗。”
妈妈:“对这些事情,你本身有什么看法?”
乐乐:“我知道应该那样,可是有时候我确实做不到,能不能不要那么唠叨啊。”
妈妈:“你和爷爷沟通过吗?”
乐乐:“有啊,但他不听我的,还是那样。”
妈妈:“你想让他听你什么的?”
乐乐:“不要啰嗦就好,一遍就好了,尤其是睡觉,我睡不着,非要我睡,我怎么睡啊。”
妈妈:“你觉得爷爷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乐乐:“让我身体好,休息好。什么都好!”
妈妈:“听起来你是明白这些道理的。爷爷这么唠叨,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乐乐:“就是烦啊,不停的催,不停的催。弄的我好紧张。”
妈妈:“紧张?”
乐乐:“是的,就是我可能要5分钟做的事情,搞得我自己觉得必须要在2分钟搞定一样,紧张兮兮的。”
妈妈:“妈妈听见的是你想按照你的节奏来,对吗?”
乐乐:“是的。”
妈妈:“除了让你感觉烦,紧张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乐乐:“我不喜欢这种方式,我想多点自由。”
妈妈:“你觉得是什么影响到了你要的自由?”
乐乐:“就是每次都给我规定好时间,一到时间就开始唠叨,不断提醒时间,催我快快。”
妈妈:“你想要的自由是什么样的?”
乐乐:“就是我自己安排好时间,提醒我下就好,我自己就会去做,可能会慢点,有时候我想泡澡,就不要催我。我那么早上床也睡不着,还不如让我多泡会儿呢。”
妈妈:“听起来爷爷的催促,打乱了你自己的节奏?”
乐乐:“是的,我想自己安排时间。”
妈妈:“还有吗?”
乐乐:“我知道爷爷奶奶也是关系我。”
妈妈:“非常开心听见你知道爷爷奶奶是关心你的,妈妈听见了你对爷爷的理解”
乐乐:“嗯。算了,其实每次我没按照他的节奏做,他也没拿我怎么样。就让他说吧。”
妈妈:“仿佛你找到了方法,怎么应对。”
乐乐:“是的,他想说就说吧。不管他,他说他的,我可以唱歌听不见他唠叨。”
妈妈:“听起来是个方法,但是有点不礼貌会不会。”
乐乐:“放心了,我不是不搭理他,而是转移他注意力,他喜欢听我唱歌。”
妈妈:“嗯。爷爷奶奶对你的爱,和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一样的,但都是爱你的。”
乐乐:“我知道的。”
之所以今天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唠哥在《与教练对话》中的一个分享。我理解到的是:孩子会接受来自不同角色的讯息,当我们带着“对错”评判的视角来看待时,我们就会把这份对错的视角给到孩子,但是“对错”的背后都是一些信念和价值观。 当我们放下“对错”,允许和接纳周围的一切,尤其是在家庭里,孩子爸爸妈妈放下对祖辈的评判时,陪伴孩子看见祖辈的爱,他会发现爱的多样性,当他被不同的爱包围时,他也会学会包容和接纳周围的不同之处,让他看见世界的多样性。我想,这样的多样性也会带给孩子更多创造的可能性。他终久会收获一份多彩的世界,那个世界没有对错,拥有的是包容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