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你见过把烈士鲜血染红的旗帜做成奶茶商标吗?就在上个月,河北某食品公司试图将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标识注册为糕点类商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纸驳回。这个本该庄重肃穆的红色长城图案,险些沦为包装袋上的促销符号。当历史记忆遭遇商业利益,我们是否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符号争夺战?
那枚引发争议的标识远比想象中更有深意。中央美术学院团队耗时半年设计的图案里,蜿蜒的长城烽火台暗合"80"造型,左侧嵌入卢沟桥石狮浮雕,右下角"1945-2025"的时间跨度像把利剑直指人心。设计者张教授在采访中透露,他们特意选用氧化铁红颜料,就是要还原当年战旗浸透鲜血的质感。可谁曾想,这个承载民族创伤记忆的符号,还未正式启用就遭遇二十余起商标抢注。
商业资本对历史符号的觊觎早有先例。2019年某网红奶茶店将烈士纪念碑造型做成杯套,2021年电商平台出现印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的"国潮"服饰。更荒诞的是,某地开发商竟把地道战遗址平面图制成楼盘沙盘,美其名曰"红色文旅地产"。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暴露出某些人把民族伤痕当消费噱头的扭曲心态。
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近五年共有436件涉及红色文化遗产的商标申请,驳回率高达92%。但仍有企业抱着侥幸心理,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般围着纪念标识打转。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法官老李说起这类案件直摇头:"有人甚至在听证会上辩称,使用纪念标识是为了'更好传播红色文化',这种诡辩简直是对历史的二次伤害。"
漫步在宛平城南的抗战雕塑园,几位银发老人正用软布擦拭标识展板。78岁的王大爷手指微微发抖:"我父亲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子弹从他左肩胛骨穿进去,取出来的弹片我们至今留着。现在要是看见谁拿这个符号卖货,我这心里就跟刀剜似的。"他的话让我想起东京审判文献里记载的细节——日军指挥官田边盛武的作战地图上,每个被攻陷的中国城市都盖着鲜红的菊花纹章。
国务院新闻办工作人员透露,这次特别增设"外事活动用品"使用条款,就是因为2015年纪检部门曾查出某地外事办定制镀金纪念章作为伴手礼。在江苏某纪念馆,讲解员小陈指着展柜里的文物说:"当年战士们用搪瓷缸吃饭,现在有人想用镶钻的纪念杯赚钱,这不是在先烈伤口上撒盐吗?"
站在卢沟桥头望着永定河水,桥栏上501只石狮依旧怒目圆睁。这些见证过七七事变的沉默见证者,是否也在注视着新时代的符号保卫战?当某天我们的子孙指着商品包装上的纪念标识问"这是什么广告",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个令人窒息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度商标驳回公告
2.《北京日报》2025年5月15日《红色文化符号保护研讨会实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23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