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辉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天晚上和他父亲起了冲突,自己竟然跑到楼顶上坐了一夜,真是太吓人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经过心理老师的询问和交谈,原来他只是对他父亲的一种示威,并没有自杀的想法。如此甚好!原来小辉在家里的学习都是他父亲督促,很明显小辉对他父亲的管教行为非常抵触,做作业速度很慢,有些消极抵抗的味道。
心理老师先让小辉以“我的家”为主题摆了一个沙盘。心理老师在沙盘上看出这个家里压抑着恐惧和怨恨,爱不能自由地流动。在这样的家庭系统中生活的孩子情绪是不会健康的。要打破这个僵局要从他父亲入手,改善父子的互动方式,调整家庭结构,让恐惧和怨恨得以消解,相信小辉的情绪状态会改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心理老师和小辉的父亲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大儿子的病对他的打击很大,他采取回避的态度对待内心的感受,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小辉身上,“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小辉承担了你所有的情绪。”按照他的期望,小辉应该成为这个家庭的救世主。但这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几乎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小辉会出现极端反应就不足为奇了。小辉的父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愿意去尝试改变。于是心理老师建议他将管理小辉作业的责任交给大儿子和小辉的母亲,他负责在小辉学习累了的时候陪小辉玩,踢踢球,散散步都可以,重要的是玩的时候要注意以小辉为中心,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小辉来决定,不要对小辉做指导和说教。经过一个月的调整,小辉的脸上有了愉快的神情了,在这个家庭里爱开始流动了,阳光驱散了乌云。
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发掘孩子的天分,并尽力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不要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硬压在孩子身上。教育孩子不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关键是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