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上一年级以来,有一种自责天天陪伴着我,为什么孩子上小学以前不多点精力放在“早教”上,让孩子学认字,识数……?而是一直保持“放养”的状态。以至于孩子上了一年级全班26个学生中,只有两个学生不会拼音和10以内的加减法,而我儿子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下班后,给孩子辅导成了我每天的“功课”,经常收到这样的短信:“您的孩子XXX掌握较差,请帮孩子尽快掌握”“您的孩子没有完成课堂作业,请您教育”……,看到这样的短信,“要老师是干什么的”这个想法就不自觉地冒出来,只是自己发发牢骚而已,孩子的事无小事,所以天天为辅导孩子的作业跟孩子歇斯底里,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二
直到有一天,“为什么孩子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走进我的视线,看了这篇文章,我为自己是“凤毛麟角”的家长之一而感到庆幸,没有让孩子上所谓的“早教”。
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北京的刘女士是一家肯德基的经理。夫妻俩都是“小白领”。儿子一出生,就手忙脚乱抓“早教”,还给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孩子到小学四年级时,学习严重落伍,甚至连续三门主课都不及格。知道孩子学习的真相后,她的精神崩溃了。两口子商量之后,她自己辞掉收入丰厚的工作,回家全职照顾孩子(我曾经也强烈的有过这样的想法,跟家人商量后,家人不同意,所以没有付诸行动,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没让我做出这么愚蠢的事情)。她和老公全力以赴“对付”孩子,夫妻轮流给孩子上课,但收效甚微。孩子一谈学习,就耷拉着眼皮,没精神。
三
教育专家萧斌臣就以上典型案例做了祥解:在孩子最应放手“玩”的时候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在孩子们最不适合学习的时段逼着孩子去学习。因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厌学的祸根。孩子很小的时候,摄于大人的“威严”不敢抵制和反抗,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行动,把被大人剥夺了的“玩”的权利和时间变本加厉的找回来。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来源于体育竞赛中的百米短路。因为距离很短,所以要求运动员必须反映灵敏,发令枪一响必须箭一样冲出去,如果反应慢了,先行的人早已冲线。但是孩子的一生几十年绝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长跑。影响孩子人生的因素很多,起跑线上的输赢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芝麻”与“西瓜”的关系。
那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早期教育方法呢?专家强调,早期教育应该尊重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
四
曾经听朋友说起他们邻居的孩子小时候特别聪明,上幼儿园就会背许多古诗,能认很多的字,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孩子一直学习拔尖,可是到了五年级学习就不行了。还有表哥家的孩子也是这种情况,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有老人给孩子辅导,可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老人有心无力了,孩子的成绩也下来了,最后考入河北区二十四中学(普通中学),还是找门路进去的。
还有我们邻居家一个小男孩和我儿子一个班,上一年级的时候总是满分,平时都没见他出来玩过,集体活动从来也不参加,在我的印象中,他好像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现在孩子上二年级了,前几天遇见他的姥姥,姥姥说:现在我们孩子学习下来了,我管不了他了,他说我是世界上最狠的人,一管他我就犯心脏病,他现在连5+6都错,好像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一年级的时候他不学我就使命掐他的大腿,现在掐大腿不管用了,前几天才考了80多分。经她这么一说,我回想了一下,上二年级以来,老师发的表扬短信中他还没有出现过。这都是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反抗能力,大了他就有了逆反心理并付诸行动,真的很可怕,要引以为鉴。
五
尹建莉老师的育儿观念在我这儿深深的扎了根,孩子上学以来我一直把尹老师的“不陪才能养好习惯”“不考100分”“考好了不奖励”“不管就是最好的管”“惩罚他不写作业”视为珍宝,不把自己的情绪与孩子的分数挂钩,考好了我替他高兴,考不好陪他一起找原因,一起想解决的办法。
输在起跑线,中国的每一位家长都耳熟能详,笔者认为,人生并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长跑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