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班,适逢有两个同事交接班。下班的哪位同事急急忙忙的收拾东西准备下班,接班的那位同事匆忙地拿出工作时要用东西准备接班。此时,工作台上留着一个牛奶盒是马上就下班的那位同事喝得,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我看到了,内心却希望下班的那位同事不要想到带走工作台上的牛奶盒子,这样一来,他一走,我立马把工作台上的牛奶盒子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让那位新来接班的同事认为我比那位刚下班的同事素质好。果然,赶着下班的同事至始至终都没有注意到他留在工作台上的垃圾就走了,我收拾掉了工作台上的垃圾“似乎”是为了让新接班的同事赶紧投入到工作中。
转念一想,我怎么就是那种巴不得别人好的人呢?刚下班的那位同事,许是真的有急事,太过匆忙而疏忽了没有随手带走他的垃圾。我却把这个当成一个展示自己素质高的机会。一个成年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处理掉呢?暗自吃了一惊,我内心的表现欲望那么强,我就是典型的“表现型人格”。
我也知道“表现型人格”的诸多不好。“表现性人格”的人不是那么在意自己的进步,而是为了自己当下表现得好,因为这样才能获得当下的认可。想到这里,不得不承认,许多事情之前做不好,很重要的原因是“表现型”人格在作祟。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而被别人嘲笑;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总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担忧,因为这些担忧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怎么做好这件事情上,从而降低做事的效率、质量。更进一步,做得不好,会更担心别人的嘲笑;遇到困难,更会显得不耐烦,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我知道与“表现型人格”相对的是“进取型人格”,这种人压根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关注自己的成长,甚至面对别人的嘲笑、挖苦,依然只关心怎么把事情做好。想要自己变得更好就必须从“表现型人格”转向“进取型人格”。
刻意忽略别人评价
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诸如:有礼貌、有素质、有修养、有上进心、夸奖……本质上都不能直接证明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好。别人看到得永远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只有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全部,真正的好坏变化也只能是自己清楚。每当害怕别人嘲笑自己的时候,做换位思:如果别人是我,我是别人,我是不是会嘲笑我自己?往往害怕被别人嘲笑是因为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嘲笑别人,我害怕别人怎么想我是因为我也会这么想别人。
提高自己的专注能力
第一次听说“冥想”有诸多好处时,自己也尝试了几次,只是浅尝辄止。一闭上眼睛就会思绪乱飞,10分钟计时的铃声还没想起来,就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锻炼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冥想,我才发现自己的专注能力是这么差,但我也相信长期持续冥想肯定能帮我提高专注力。重新开始冥想练习,容忍当下自己的走神与不耐烦。
持续地自我反省
这个小小的内心活动,若不是自己反省一下真就发现不了。显然,“表现型人格”已固化成我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之所以不那么容易改变,是因为它已经重复过多次,已经熟练到不需要主观的思考,直接采取行动,若不自我监视根本发现不出来。必须持续地自我反省,持续校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得自己从这种固化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当然,也不应该完全否定表现欲,恰当的表现可以取悦自己,我不能接受古板、无趣的自己。只是要分清楚,我是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与否才做或者不做。
所谓的成长,是将来比现在更好,不是现在就要更好,也不是现在不好将来也好不到哪去。根本无需证明自己,只要自己成长了,证明自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