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79――“两张皮”现象
(2020年9月4日8:53)
良知无所不在,但并不是良知无所不用。一遇事就可能把良知抛到九霄云外,不可不察也。
阳明先生在《答魏师说书》一文中写到“今时同志中,虽皆知得良知无所不在,一涉酬应,便又将人情物理与良知看作两事,此诚不可以不察也。”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学习的一个短板。虽然天天学习,但一遇体面事势就会看作两回事。
对此,我甚是苦恼,恼恨自己为什么平时学习得也很认真,可是一遇事就不行了呢?这与自己学得不深不透有关,也与自己只满足于学了就是学了,但并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此诚不可以不察也。
我这种现象,就是“两张皮”现象,学习与实践脱节。根本的还是自己觉湎于“红尘”无法自拔,就是跳不出固有的习惯,打破不了固有的思维,还是拘于体面、陷入事势太深。人生在世,几十年的习惯已经固化了,想一时半时的改正过来有难度,必须对自己革新,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否则,想解决“两张皮”的现象很难。
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体面事势’四字,惟周旋事务人自得知得极透,然精神都用在周旋去处,终多拘格。”心都在应酬中了,光局限于体面事势了,哪还有心思去致良知呢?越是陷于体面事势的应酬之中,越难革新。不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又怎能不拘格呢?在社会实践中又怎么能不出现“两张皮”现象呢?
怎么解决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呢?施邦曜先生又说:“一惟真心实意做去,便不见得有体面事势之为碍。此可悟诚意致知之学。”只有用一颗赤诚的心来学习、践行良知才行。没有一颗真心实意之心,是很难去除体面事势之碍的。
昨天,为迎接创城,陪同上级部门工作人员迎查。到中午吃饭时,本来是安排请他们吃饭的,他们却说自己解决。因为出现了一次这种情况:本来安排好了,因为没有给带队的赵姓工作人员联系,只是给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联系的,赵烦了,就推脱说有战友请他们,把本来安排好的,不参加了。这次又这样,我是担心再犯上次的情况,就礼让到位,爱去不去。
本来,这次他们下来十多个人,有带队领导什么的。因为他们两人提出自己解决,我就和他们领导,还有其余的人一块吃的饭。试想想,在这里你人生地不熟,又难以找到吃饭的地方,还非不想和我们在一起,何必呢?
我写这件事,就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至始至终出于良知之心出发,所做出的行为也是致良知的,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就是因为赵姓工作人员的一点小私心,感觉没联系他,就私心作怪这样做。我能感觉出来,他的不自在、内心的纠结、难受,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从私心出发。我呢,心态一直很舒畅,因为我是从良知之心出发,并一直致良知,心里很坦荡、很坦然。
阳明先生说“一涉酬应,便又将人情物理与良知看作两事,”我没有把人情物理与良知看作两回事,没有陷入人情物理,也没有出现“两张皮”的言行,所以坦荡、轻松、自在,此诚不可以不察也。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