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潮涌动、万物生长的时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如约而至。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第13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更彰显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把饭碗端得更牢、让乡村变得更美、使农民过得更富”的坚定决心。这份沉甸甸的“三农”纲领,既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更是亿万农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指南”。
守牢“国之大者”,筑牢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文件将“粮食安全”置于首位,强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硬任务,种业振兴与科技赋能的创新突破,传递出“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的底线思维。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乡,从智能农机轰鸣的田间到实验室里的基因育种,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正以“硬核科技+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让“大国粮仓”根基更稳。与此同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系列举措,以动态监测防返贫、以产业帮扶促增收、以“以工代赈”稳就业,织密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安全网”,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底线保障。
激活“县域引擎”,点燃共同富裕的“新动能”。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因地制宜的百花齐放。文件提出“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预制菜、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蓬勃数据背后,是县域经济从“传统农耕”向“产业链增值”的跃升密码。在陕西柞水的木耳工厂、山东寿光的智慧大棚、浙江安吉的绿水青山间,我们看到了“土特产”变身“金招牌”、“农文旅”融合“新经济”的生动实践。县域,正成为连接城乡、融合三产、激活内需的关键节点,为农民增收开辟多元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聚焦“和美乡村”,绘就宜居宜业的“新画卷”。乡村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从人居环境整治到“四好农村路”延伸,从数字乡村覆盖到治理体系完善,文件以系统思维推动乡村“硬件升级”与“软件焕新”同步发力。当5G信号“飞入”偏远山村,当“积分制”“清单制”让村务更透明,当“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乡村不仅是望得见山水的诗意栖居地,更是充满现代气息、文明风尚的幸福家园。这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土中国最深刻的落地。
锻造“先锋队伍”,培育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文件特别强调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正是要锻造一支懂政策、有技术、善治理的“三农”铁军。从“田间课堂”到“智慧党建”,从“学历提升”到“案例教学”,培养的不仅是“田秀才”“电商达人”,更是能带领群众谋发展、促共富的“领头雁”。当45万科技特派员奔走乡间,当3.4万“三支一扶”青年扎根基层,当280万个基层党组织通过“智慧党建”凝心聚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活水”必将浇灌出更加绚丽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