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八宿天气,晴,西风2级,16-27度。邦达--业拉山--怒江桥--八宿,骑程97公里。两点多钟,熟睡一觉后尿急,借光手机屏幕,拉开卷帘铁门,对着沉寂的马路就是一泡。六点刚过起床,出卷帘门上楼大解。近七点离开住处,随便找了一家饭馆早餐。东西贵啊,小笼包子七个就要十二元,一纸盒米汤两块,而在别处免费的泡菜只给了一小碟,再要却称要收费了。操川渝口音的女人说,这里的蔬菜要全部从大理的下关运来,路很远的。在这里,又遇上了在上折多山时邂逅的东北独行骑友,他说是昨天搭车到这里的,但接着又作解释,称自己曾经骑过一回,意思是骑过了这次就可以量力而行了。七点二十三分出发,一路领先,不仅赶在了海岸夫妇的前面,而且很快超过了早我们出发的东北骑友。从邦达一侧上业拉山,坡度平缓,落差只有五百多米,十四公里的盘山路也不是太陡急,放眼看,又好似在山坡的草甸中划出了几道曲折的白线,蠕动其间的是辆辆汽车。出镇不久就出太阳了,晴空的光线分外透亮,阳光照耀之处,金辉一片。我的前方没有骑友了,我一路骑得顺畅痛快。喜欢这种明暗有致的色调,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感悟体尝,于是在美景地点,我都驻足一刻端起了相机,把小到极致的邦达,把伸展开来的业拉山谷,以及坦荡的邦达草原,都一一收进眼帘、留在镜头中了。十余公里的曲折路到最后一折才感到风顶吃力,但咬咬牙、使点劲也就上去了,九点二十分,第一个登顶业拉山,用了近两个小时。十分钟后,海岸等与其他骑友陆续上来。业拉山,也称怒江山,海拔标高4658米,地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三一八”国道中的最后也是最大的天险。现在的业拉山口,有景区服务中心,建起了观景台。站在木板护栏之中的观景台上,近可看见如上天之眼又富有灵异传说的山顶石洞,远可眺望白云缠绕的逶迤群山。同时,这里也是藏族祈愿祭拜的地方,经幡、风马和煨桑炉把此间装点的彩旗飘舞、香烟袅袅。最不能忽视的还有当年筑路英雄们的丰碑和如今护路的武警官兵的精神。二十分钟后下山,紧握刹车的溜滑状态立刻代替了刚刚过去的奋力踩踏,好似从云间直坠下去,背负青天,茫茫无依,而接续而来马上就要面对的就是盛名赫赫的“怒江七十二拐”了。“怒江七十二拐”又称“川藏九十九道弯”,这些拐弯又急又陡不说,大多都是U形状,要在四十四公里荡气回肠的盘旋路中下到海拔2730米的怒江岸边,高度直降一千九百米,其盘旋的程度和落差的高度,都是川藏公路中的之最了。好在今天柏油路铺的很好,临崖一边也有护栏,骑到路上并不感到惊恐和无措,相反还油然升起滑降的畅快来了,这都缘于“身在此山中”而忘却了它的真面目了。其实,在山上“怒江七十二拐”开始之前,就是一处观其全貌的好地点,现在建成了一处设施很好的观景台,旅客骑友经过这里都要上去看看,在这里,下山路的奇绝险峻就看得很明白了,万一有个闪失,就直接翻滚到山底的滔滔怒江里了。高度的不同,地貌特征也差异明显,三千六百米同尼村的上面,土石裸露的山体只生长着蓬蓬低矮的草丛,斑斑点点,像是非洲黑人的头顶。而到了同尼村一线,却出现了绿意葱茏的树木梯田,这源于丰富的地下水滋润养育了这一方藏民。但仅仅是这一线,再往下就是独特地理特征之下的怒江干热河谷了,满眼黄褐的山体似到了新疆的火焰山,没有绿色而且干热异常,加上看到的怒江之水也是泥汤滚滚,就不免使人焦躁和不安起来。这一段只有两千七百多米高程的沿江路,不仅满目焦土般的荒凉,而且土松石碎,滑坡落石处处。小心地骑过五公里,就是武警看守的怒江桥了。怒江桥,虽然长度仅几十米,但飞架于两山之间、横跨怒江,是川藏公路的咽喉。碍于不能近桥拍照,远远地拍了两张,也算是对这一重要地点的纪念了。骑上这早年建成的拱形桥头,不禁敬意升起,抬手向守桥的武警战士有礼了。骑过怒江桥,转入白马沟去八宿,一条自上而下的冷曲在这里与怒江交汇。冷曲水清澄澈,怒江水浑似汤,相接之处又呈一条颜色不同的界限。又开始爬坡升高了,近四十公里的距离要上升五百多米,说起来并不太陡急。然而进入这一条清水相伴的沟谷里,明显的感觉还是荒凉,两山夹峙逼仄,寸草不长。再就是燥热难耐,只得脱减衣服了。情知前行几十公里无人烟,自然也无吃喝的地方了,眼看也是午时就吃包中东西当午餐吧。背靠公路的护墙,眼望危石累累的焦山,听着哗哗作响的冷曲水声,吃下了半个左贡大饼和两个巴塘狗肠及一个苹果。还是热,又换衣服,海岸他们俩先行了。我愿意和他们拉开距离独行,特别是在上坡顶风的时候,一个人按自己的节奏前进就没有压力,后面有人紧跟是最让人紧张的。一个人溯滚滚清流上行,初时坡度大些,后来就有上有下,风也助势,又能快骑了。一开始与海岸两口的距离不远,时能遥遥相望。但在经过瓦达藏族村后,就再望不见他俩的身影了。瓦达藏村位居山脚,一道大坡峰回路转骑得吃力,但村子生机盎然,与其山上只有多色的砾岩对比明显。后来的道路两边,都是这样青灰和紫红色的光秃秃的山体,能够生长的植物就是丛丛的蓬草。看着如此巨大的各异颜色体,称得上是大自然的杰作了,也正是川藏路上不断变幻的美景在展现。一个人边看边骑,一刻不敢懈怠,一心想看到或追上前面的海岸他们,但一直不见踪影。后来接了海岸的几次电话,询我怎么不上来,是否车出了问题,都好似我还在他们的后面,最后才明白是他们久等我不着,他们已经落在我的后面了,弄明白的时候我已经接近拉根乡了,距离八宿只有十余公里了。下午三点二十许一个人进入巴宿县城。在藏语里,八宿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沿一条主街骑个来回,入住桥边的“游客大本营”。店中掌事的小伙子听口音也是川渝人,交流还觉和顺。是第一个来住,可任意选房,入住面对卫生间和厕所的一室三床房,一人二十元,后来迎进两个广东惠州骑友同室来住。这里卫生条件很好,用水如厕都很方便。冲了澡,床上歇一阵,四点半时,知海岸他们进城了,但住在了别处。与父通了电话,发出“说说”和家群微信。六点多上街,“三一八”国道就是主街白马上街。在写着“山东饺子馆”字样的店里吃手擀面,碗不大,肉丝卤也少,要价十六元,一碗下肚只吃了个七分饱。老板是山东的,问怎么跑这么远来这里开饭店?其狡黠地应承:呵呵,是有点儿远哦!。沿街几乎走到了头,县委政府大院也看到了。在标着西安馒头店的地方买了两个馒头,一元一个,真是又小又软,一把就能握到手心里。超市中又买一包蛋巻和一根粗火腿肠,共十二元。太阳快落山了,风刮得很大。回到宿处,大批骑友正在赶来,说遇上大逆风难骑极了。夜,又服消炎去火药,近十点进了被窝。今计程97公里,花费14+20+16+2+12=64元。八宿海拔3260米。
川藏三一八 成都到拉萨 - (D16邦达到八宿)
“怒江七十二拐”,无疑是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今天行程中的主要看点
初生的太阳,辉映在业拉山下的邦达草原
骑上业拉山,能看到前方的山口了
鸟瞰邦达小镇,纵览草原河谷,美得壮观
再高一程,群峰逶迤,山路蜿蜒,似是航拍
业拉山,垭口海拔4658米
垭口之外,还有更高的嵯峨岩石,那是业拉山的山顶石洞
关于石洞传说众多,有人说是远古时期藏王格萨尔为镇压妖魔,拔箭射出的石洞,以起到威慑作用。也有人说此石洞是上天之眼,为世人照明前程,驱散厄运
既然业拉山赋有了如此神化,那么哈达、经幡、玛尼石刻等祈愿祭拜的信物就布满山口
煨桑也是祈愿的一种方式。仪式源于苯教,佛教传入后被其吸纳。藏人认为代表自然界的山神掌管着世间的灾害,病痛,因为山神喜食香烟,又称其为食香者,藏民为了减少世间的灾害和病痛,用焚烧植物枝叶发生的香味、五谷、净水作为供奉,以取悦山神。因佛教要求在煨桑时所祈祷的不是个人的祸福,而是为众生祈福,所以煨桑仪式金也是佛教修行利众心,悲悯心的一种方式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
这里也有筑路英雄的纪念碑
骑友们陆续骑上来了
下山的路,还是平整的柏油路,也成了藏民放牧的通道了
通览“怒江七十二拐”的观景台,高高在上,临崖而建
如此高度、角度,都把“怒江七十二拐”的曲折、险峻和壮观,展现无余
这是一幅“怒江七十二拐”的经典画面,是每个经达的镜头千篇一律的摄入,不是景点,胜似景点
这道弯已经不能用“U型”来代表了,有人形容这是“发卡”弯
观景台旁,把“怒江七十二拐”又称作“天路七十二拐”
下到半山腰,出现了蛮荒之中的小块绿洲,同尼藏族村就在这里
在这里,再仰望刚刚下来的“怒江七十二拐”,就不如俯瞰有气势了
怒江河谷,著名的干热河谷,荒凉无生机
怒江自北向南,滚滚而去
川藏线上的要塞咽喉,怒江桥就在前方
怒江与冷曲交汇的地方,一清一浊,格外分明
进入通往八宿的白马峡谷中,清清的冷曲与之相伴
山体荒芜,但颜色各异,呈现了大自然的绝妙工笔
蓝天白云,光影摇曳,也是自然的大美
清流红岩,水击石穿,这还是大自然的功力
“藏东明珠”,八宿县到了
“三一八”国道构成了八宿的主街白马上街
八宿的首脑机关,也在这条路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9月6日,星期日。雅江天气,多云间阴、阵雨,西南风2-3级,13-26度。雅江--相格宗,骑程17公里。今天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