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语文选修教材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宝藏。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重赠卢谌》(西晋·刘琨)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 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
中夜抚枕叹,相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译文:胸中的才德似悬黎玉璧,名门出身如荆山产的美玉。那个文王的知遇贤臣姜尚,从前不过是渭水边一个钓鱼的老人。为什么邓禹不远千里奋起追随光武帝,知刘秀识贤才从南阳渡黄河直奔邺城投明主。白登山困高祖陈平用奇计解围,鸿门宴杀刘邦张良施筹谋脱险。重耳流亡时多亏了五位贤臣相助,小白用管仲做丞相不计较射钩前嫌。假如能像晋文齐桓兴王室襄夷狄建功业,谁还会计较同党还是仇敌?半夜里拍着枕头感慨叹息,希望我们能像上述诸人一样建功立业。也许是我早已衰老经不住打击,为什么久久地梦不见周公先贤。谁说是圣人通达不拘于小的礼节,乐天知命而不会忧郁?当西狩获麟时仲尼感伤不合时宜,对奇兽孔子摸着眼泪涕泣。功业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人就像夕阳一样将要落下山去,时光不会停滞不前等待我们完成事业,它消失的如浮云飘过一样迅疾。红熟的果子在凛冽的寒风中坠地,繁茂的花儿在霜降的秋天里飘落。世途险恶在狭路上翻了车辆,折断了车辕惊骇了驾车的宝马。怎么也不会想到百炼的钢铁梁子,如今变成可以在指头上缠绕的柔丝。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
穷秋:深秋。
腓:枯萎。
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
圭臬:准则。
美刺:美好的建议。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杰然:形容高大的样子。
落星:即落星山,在江苏南京东北,西接摄山,北临长江,传说因有大星掉在这里而得名。
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铺叙、夸张、渲染是赋体的特征。
2.《先秦诸子选读》
读完了。但是太难读了,对照注释也未必能读懂字面意思……而且我并不很喜欢孔子孟子那一套仁爱的学说。“克己复礼为仁”,也不是我的追求。
爱咋咋地吧,就这样了,不记了。
算一算时间,从开学到现在,大概一个学期的时间了,一直都在利用课余的时间读这些选修教材(语文老师快夸我️),时至今日,终于全部读完了。读完有两点感受,一是遗憾,明明是早就该知道了解的东西,却直到今天才恍然大悟。而我今年已经十八了,仿佛过去都是在浪费时间,既没有增加知识储备,也没有增长阅历经验,很后悔以前怎么没多读点书呢。二是越发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相对的。每次问老师问题,总是会问一句“什么什么都是这样的吗?”即使老师多次告诉我很多东西没那么绝对,但我仍旧“屡教不改”地问这样的问题(是病啊,得治)。
总之,多亏读了这些书,我知道了早该知道的知识,明白了早该明白的道理,幸好来得及。同时也改了改较真的老毛病,语文这个学科,真的不能太较真啊。对所有学科的态度也不应该一视同仁,数理学科,该严谨时严谨;语言类学科,那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模模糊糊的,差不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