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5岁了还跟你睡一张床,还要跟你挤一个被窝,那么是时候让他/她“滚”下去了。
如何睡觉,这里面暗藏着家庭关系的重要信号。
如果你家床上经常睡三个人,或者干脆是爸爸让位给孩子、自己睡沙发,这可能预示着你的家庭关系比较混乱。
爸爸在家缺乏应有的地位,那么,他自然也很难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这是暗示出孩子跟妈妈过度纠缠,过于亲密了—— 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跟妈妈分开,就是要跟妈妈睡在一个床上,他/她是没办法“独立”起来的。
所以,远子第一步:尽早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床上,而不是黏在妈妈的被窝里。
给孩子空间 ,别把他整个“占满”
1. 以“爱”的旗号,践踏孩子心地
你家的儿童房,真的是你孩子的吗?还是按照你的意愿布置?
在孩子专心玩时,总是被妈妈打断,让干别的:
孩子看花呢,妈妈让看人;
有个朋友说她见过一个妈,问孩子:“今天中午吃什么?”孩子说:“比萨!”妈妈说:“比萨有啥好吃!咱们吃鱼头泡饼。”她不给孩子任何做决定的机会,什么都替孩子决定了。
还有,妈妈老想着帮孩子。比如孩子抢玩具,妈妈赶紧说:“别抢别抢,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把孩子所有时间都排得满满的,给孩子报各种班,不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发现自己的兴趣。
不允许孩子发展那些看起来没出息的兴趣:玩烂泥、淋雨、无缘无故欢笑……每当这个时候,就泼他们的冷水,呵斥他们,把他们从兴高采烈变得缩手缩脚。
如果你也是这么当妈妈的,那么,你的孩子就整个儿被“妈妈”占满了,孩子并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不知不觉间,我们打着“爱”的旗号,以“为孩子好”的名号,肆意践踏着孩子的心地。
2. 粗暴施压“成功废掉”
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我们坚决认为孩子“不听话”、“不乖”,甚至认为孩子有问题,更强制和粗暴施压,好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那个“听话”的孩子,可能真的被妈妈摧毁了。
他/她为了妈妈高兴,放弃了自己!代价是,他/她没有了自己,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记住:孩子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长大的。
给孩子空间,意味着我们得跟孩子分清你我,尊重孩子的心性,尊重孩子的空间,不要打扰孩子的空间。
如果除了“孩子”你没有别的乐趣,如果除了“当妈”你没有别的价值,你根本无法做到“远子”。
妈妈,要给你自己留出空间
妈妈心里流的泪,常常很容易流到孩子的心里去。
不要以为藏起来孩子就不知道。你过得好不好,有个人比你还清楚 —— 妈妈的感受,常常变成孩子的感受。
孩子3岁以后,你得有自己的空间,不管是工作、兴趣爱好还是朋友。
总之,这得是个跟孩子无关的空间。它可以让你跟别的成年人交流,能够给你补充精力,得到快乐,让你更有能量做妈妈。
这也意味着,你可以对孩子说“不”。
当你需要自己的空间时,孩子也要学会尊重和接受这个事实:他/她也不能完全占有妈妈,而这恰恰在鼓励你的孩子自立。
请做一个选择题:
假如你有一笔闲钱,刚够你在一个自我心灵成长课程或者给孩子的一个“不输起跑线”的早教课中挑一个,你会如何挑?
我敢打赌你会挑给孩子的早教课!因为妈妈通常都愿意牺牲自己,把孩子放在最前面。
不过,最好的投资是把钱用在父母自己的提升课上。这个时候,妈妈需要自我充电。
而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好的课程,就是不上什么课程,开心地玩!
妈妈,请对你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些话,你对孩子说过吗?
“不要惹我发火!”
“再不停下来,我生气了!”
“妈妈这么辛苦,你还这么不听话!”
孩子好像是我们的情绪主宰,我们成了奴隶。
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我们情绪好上天;当他们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感觉都看不到天日。
特别容易跟孩子纠缠不清的妈妈,通常都是“焦虑不安型”
孩子那些让她生气、发火、担心的事……
妈妈们情绪的过度反应,常常让孩子诚惶诚恐。
一个妈妈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拉开一段距离,不要让孩子为你的情绪负责。
这是你最负责的态度,避免将自己的问题强加给孩子。
你能做的是:
a. 时刻谨记,你的性格是养育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b. 在你的情绪反应过度时,不要“教育”孩子。
c. 自我成长,改善自己的情绪困扰。
当你树立了为自己情绪负责的榜样,你才能教会孩子“为他/她的情绪负责”。
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情商”
远子,远到多远
远子,不是说把你的孩子扔得远远的,你跟他/她划清界限,各自不相干,让他自生自灭。那样“远”子,孩子会向你讨债的。
回避型妈妈会干脆把孩子扔给老人或者保姆,把孩子送进全托的幼儿园,孩子哭闹得再厉害都懒得搭理,让孩子自己收场……
远和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意味妈妈能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变化和需要,承受住焦虑担心,逐渐放手。
允许孩子自己做主
允许他长大,
允许他不需要妈妈,
允许他犯错、冒险、
离开我们,
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