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定居了,有些人还是在游牧。
作者就是和扎克拜妈妈一家在过着游牧的艰苦生活,本书就是作者和扎克拜妈妈一家的一段生活实录。
关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关于活着与死亡,本书带来了游牧民族最朴素的生存观。
活着,就努力的活;死亡,就认命的死
没有太多鸡汤可灌,也没有什么鸡血可打,大家就是顺应自然,不需要刻意悲伤,也不需要假装坚强,就只是自然的活着,努力又认命。
对于自己,虽然游牧辛苦,大家依然每天努力的放牧,不羡慕别人,也不哀伤自己,盛装打扮转场,没有怨言,也不问为什么,很自然的接受一切。
对于自然,大家都有着最原始的崇拜,遵循靠天吃饭的自然规律。去哪里放牧,什么时候转场,走哪条路,一切都是依照自然的规矩。
对于动物,那个不敢下水渡河的小狗很自然的就被放弃了,因为人为的帮助小狗渡河一次,它也无法在以后的艰苦环境中存活下来,何况人连自保都挺艰难。
相对来说,作者会时时觉得辛苦,而又总是有些“不合时宜”地对身边的动物们释放出善良和悲悯,陷入泥地的羊,不敢渡河的狗,一根木棍插入鼻孔就能控制的骆驼......而妈妈一家人都是平静的看待所有一切,包括自己的孩子们,尽最大努力去对待这些动物,可是从不过分呵护......
看着母马陷在沼泽里面临死亡时,作者着急的上蹦下跳,而其他人则看不出太大的担心,两个男人甚至说笑着玩笑着。结果是大家为救母马付出了最大努力,成功救出了母马。而作者除了释放出了最大的善意和关心,却也做不了其他什么。
就如同作者的自省,“一切总会过去”——我仅仅是能想通这个道理而已,却不能坚守那样的态度。
也许通常就是这样,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懂那些道理,而事情摆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却不能按照我们明白的那些道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更平静的看待母马陷进沼泽这件事,比如平静的努力救母马出沼泽,比如平静的接受如果母马就不出来的结果......
最怕力不能及又奢求很多,那些强大的人反而是宽容的平和的,更懂得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懂得节制“居高临下”的怜悯而直接付诸行动。
原本以为看了这样的文字会蠢蠢欲动想要去体验平时觉得很美好的放牧生活,去亲密接触大自然,实际上看完之后除了对妈妈一家深深的敬意以外,并不想去体验。因为真切的觉得自己坚持不了那样的辛苦,也无法做到苦中寻乐保持生活的仪式感,对自然的敬畏心,对辛苦放牧的平常心......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但是看了扎克拜妈妈一家的生活方式,我知道不是所有以为的生活方式我都能够承受,我也只能选择我能够负担的生活方式。就像扎克拜妈妈一家转场时有特定的转场路线,虽然需要历尽艰辛,也不会去走更好走的“别人家的路”。
所以,安心于自己拥有的生活,努力经营并且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有着一些坚持并且从中得到满足感,不抱怨,遵从自己生活的节奏,大概就能学到一些扎克拜妈妈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