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着指导学生阅读的重任。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阅读整本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能逃避的一项重要工作。
部编版七年级教材中《朝花夕拾》打了名著的头阵,主题定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但事实上是孩子们读《朝花夕拾》的兴致不高,于是随口问了一下,他们皱着眉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我“看不懂”。甚至还有家长找到我的办公室:“老师,孩子看不懂《朝花夕拾》,能不能换本书看?” 这样的状态其实也在意料之内,鲁迅的文字确实不太容易讨人喜欢。但肖复兴先生曾说:“鲁迅不只是作为文学家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的,而是作为思想家横亘在我们民族多灾多难又是世纪动荡和变革的历史坐标系上。他的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的章法和技巧,更是精神和心灵的滋养。”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与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教育做斗争,先生的伟大人格可敬可佩!但今天的学生却不愿走近这位大师的文字,到底有多厚的隔膜?该如何打破这种隔膜?
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让孩子们通读一遍书,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看不懂可能有两个原因:1.确实看不懂。2.根本没静下心来看。所以我决定拿出周二和周三的下午自习给他们,一共就10篇文章,每节自习看两篇,每天晚上写读书笔记。三周时间应该读完第一遍。
读完一遍之后,我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去读第二遍《朝花夕拾》,使他们从本书中对鲁迅有更多的认识,从而走近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的陌生。也为今后他们能独立读鲁迅的作品,并且会思考作品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借鉴其他同仁的导读,我给学生读《朝花夕拾》第二遍而设置了七个专题。
专题一:鲁迅的童年生活。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鲁迅先生哪些童年生活场景,请你用自己的文字再现出来。(这是书中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
专题二:鲁迅生活中的人。《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出现了六个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分别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父亲,恩师藤野先生,邻居衍太太,挚友范爱农。请你为他们撰写人物名片:从和鲁迅的关系,外貌特征,相关事件,性格特点,鲁迅对其情感等方面来撰写。(这个专题的设置相对也较容易一点,孩子们读完第一遍之后,对书中的人物还是有一定的感知的,我想通过他们自我感知,小组交流,应该对这些人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在《朝花夕拾》里,有几篇文章涉及到了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将这些文章放在一起研读,思考鲁迅对儿童教育有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现实,看看鲁迅的观点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专题四:鲁迅笔下的社会百态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观察到令鲁迅先生爱恨交加的整个社会人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朝花夕拾》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它的每一篇文章里,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与浓郁的时代气息。请你整理出来,写一篇小汇报。
示例:这里有鲁迅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封建私塾教育。(《五猖会》,这里有假冒名医头衔,只知道谋财害命的庸医。(《父亲的病》),也有本质上淳朴善良的底层劳动人民(《阿长与<山海经>》),还有自私自利的妇人衍太太(《琐记》),这里有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悲凉,也有觉醒了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范爱农》)。
专题五:鲁迅探索救国之路的心路历程
在《朝花夕拾》里,有一些文章涉及到了这一主题,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尝试联系这些作品,梳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用第一人称,再现作者探索真理与追求救国之路时的心路历程。
专题六:鲁迅的批判精神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有温馨的回忆,还有理性的批判。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敏锐地抨击封建旧道德与旧制度。这些批判与嘲讽,有的言辞激烈,充满愤慨之情;有的则是以正话反说的形式表达出来,言辞非常幽默生动。请你找出来,写一篇小汇报。
专题七:鲁迅字里行间的情感
一本《朝花夕拾》,蕴藉着鲁迅先生丰富而深沉的情感。有鲁迅喂养隐鼠的惊喜,有百草园里无拘无束玩耍的快乐……请你从《朝花夕拾》的各个篇目里去体味鲁迅丰富的感情。写一篇小汇报。
读完第二遍后,学生们对本书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读书最高的境界是读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在书中能够找到对自己生活的说明、解释和论证,那便是读书的快乐。读书,更多的是读自己。
读出自己有两种境界:1.读书时,往往被书的内容引起共鸣,那是作者说到读者的心里了;还有一种现象,是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是自己想说而说不好、不会说的话,让作者给说出来了。2.书的内容引发了自己更加深入、或者是更新的思考。于是我再一次给了孩子们机会:书中哪些情节让你感触深刻,让你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并谈谈读了《朝花夕拾》之后的感受。
通过三读《朝花夕拾》,我相信孩子们对于这本书已不再有隔膜,并且对鲁迅也不再陌生。
名著阅读在路上,且行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