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脑子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发光,buling~buling~的左思右想,我想以前、想现在、想未来。我想很多人,很多事,对好人吹毛求疵,把他想成坏人。对坏人洗劫上光,把他想成也不错的人。想来想去就开始讨厌自己,我怎么是这样一个人?又虚伪又好说话又不合时宜的翘尾巴,我推翻自己又竖起自己,算了,都过去了……
一、年幼无知
我是一个记性很差的人,但是有些事却记得很清楚,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事恐怕一生难忘吧!记忆开始,我就是在姥姥家。
九几年末的那个时代,一切人和事都还是老思想。节俭美德,粮食珍贵,重男轻女,计划生育,以及只有嘴上注重,却无所谓的知识教育,就是那个时代的标杆状态。
我生活在一个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这里四季分明,不南不北,我就在一个过于落后的农村村子里。就像时代的印证一样,家家户户都想要一个儿子,我家也不例外。
我是大闺女,二胎属于超生,爸妈是小学文化的工人,常年在外地躲计划生育,我满周岁还是两三岁,我也不知,就被寄养在了姥姥家里。我想是妈妈二胎的精力不够,或许也是爸爸的能力有限,总之像我这种不记事就开始留守的儿童,当时普遍又正常。
我家属于很不幸运的一家,十几年的时间,我爸在外地一直干,我妈在外地一直生,我姥姥也相继照顾着我们。老二,老三,三四岁左右相继的都送了回来,直到2005年我妈生了儿子后,才算衣锦还乡,成就了三女闺女一儿子的6口小部队家庭。
说说留守生活吧,我姥姥和奶奶是一个村的,最初我姥姥家是开小卖部的,卖着当时物资稀少又平常的小玩意。那时候钱真的不好挣,真是几分钱的利慢慢攒的。小营生、种地是当时我姥姥家所有的收入。我姥姥家在当时条件还算是可以的,但是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还是要节俭节约。
姥姥很疼我,但是也耐不住当时闲人很多的张家长短,对我的家常便饭对话就是:你妈不要你了,你咋不回嫩家,你外庄的搁俺庄干嘛,咋不去找嫩奶。
一开始我听到这种话很难过,更多的是不好意思,对啊,我外庄人咋搁人家这了……刚开始会反抗理论,但是又会被说:不讲理,嘴强,不服气等一些不好听的话。
后来,慢慢就开始习惯了,会装作听不见,表现出满脸不在乎,不想招事,不想惹事,就是我内心最深的想法,我窘迫也好,难过也罢,总之这群人太难缠了。他们可以说和你开玩笑,他们可以随便编排你,总之,不回应不理会,他们慢慢也就无趣了。
我爸妈同村不同庄,也不同姓,我奶奶家距离我姥姥家很近。但是我奶奶并不稀罕我,她儿子很多,责任也重,加上重男轻女,所有在众多孙女中,多我不多,少我也不少,她一直都不待见我们姊妹们。小时候不知道,总是被奶奶几句甜言蜜语哄的天花乱坠,长大后才知道,嘴上的疼和心里的疼是不一样的。
爱会被替代,我知道我作为第一个孩子,肯定也是被深深疼爱过的,但是我并没有这段记忆。妹妹两三岁的时候,爸妈回来过,那时候我五岁左右,记忆如此深刻,是满满的陌生感。我当时就知道爸妈这个称呼的含义,也知道他们就是我的归宿,有了他们别人就不会说我外庄人了。但是我偎依不过去,他们的整颗心都在朝夕陪伴的妹妹身上。
渐渐的为人父母,现在的我也开始懂得,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并不喜欢情感外露。而我爸妈属于最隐藏的那种,他们习惯了日常相处模式,对我的忽略很正常。相对于他们小时候的经历来说,让孩子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不受冻挨饿,馋嘴,就是他们的追求,在我们身上,他们做到了。毕竟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科普德智美的身心健康全方面发展。
未完待续,下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