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是怎么来的?父母怎么做才能不焦虑地与孩子和谐相处,还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13日上午,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刘晓峰走进高新区银星社区,为这里的30多位居民送来一场公益讲座,讲述孩子的成长规律,答疑解惑,帮家长缓解教育焦虑。
刘晓峰首先分析了过多的横向比较让家长极度焦虑,而不动成长规律让家长无法解除焦虑。随后,刘晓峰用一个小游戏让现场家长感受到学习成长规律的重要性。概略地介绍成长规律之后,刘晓峰用几个真实案例,告诉家长们应当如何在育儿实践中与孩子合作,并运用成长规律帮助孩子成长。
刘晓峰还通过现场互动,让家长们更加清晰地找到问题根源,不焦虑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位年轻母亲提问:我女儿4岁,很内向,不敢当众讲话,在幼儿园班上老师提问她都不好意思说,也不太会完整地说。
刘晓峰答:您看,您当中向我提问,自己脸也会红红的,我们的孩子很多方面都会天然和父母有很多相似的倾向。4岁的孩子会害羞,至少说明她自我意识是相对成熟的,对吗?
所以我们父母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有哪些做法是能解决问题的,有哪些做法不成功;好的办法就可以让孩子也尝试一下,不成功的经验教训可以让孩子避免重蹈覆辙,这会对孩子很有帮助的。
我们中国父母普遍倾向于鼓励孩子更“外向”,先不说气质这东西改不改得了,家长的这种倾向是因为中国社会是个注重人际交往的文化圈,和人打交道很重要;而中国人普遍又比较内敛,所以对“外向性格”就会更加推崇,对孩子内向这件事都会耿耿于怀。其实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气质是天生的,不同气质也没有好坏之分。外向的人对外界信息很敏感,并且不断接收信息、作出反馈,相对的,内在思考就没有那么深刻;内向的孩子看上去不太擅长社交,但如果把自己的优势利用好的话,更容易成为一个深入思考者。
孩子在幼儿园自己的班级里,已经是一个比较熟悉的环境了,当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的面讲话,还很害羞、有时候不能完整表述,我给您两个初步的建议:
第一是给孩子更多表达,尤其是当众表达的机会。因为并非内向的人就不擅长当众表达,当众表达的能力实际上是锻炼的结果,只要多鼓励、多锻炼,每个健全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好的演说家。
第二,思维的连续性也是可以练习的。4岁正是看绘本的年龄,每本绘本都是翻页的艺术,你会发现翻页之前与之后,常常是一个转折的发生,或是前面故事的结果在后面呈现。我们家长在跟孩子读绘本时不要急于翻页,不要急于呈现故事的连贯性。有时候,我们在翻页之前停一下,问问孩子,“你觉得下面会发生什么呀”之类的问题,孩子说出来的猜想不一定是绘本故事会有的样子,可这没关系,这种一问一答间,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思想连贯性得到锻炼,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思维连贯了,语言表达也会变得完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