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本篇的“正题”之前,我们要先说一说一下受西方近代化影响之前的日本住宅。
住宅中的的空间关系其实就代表了社会中家族成员们的关系,甚至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制度、社会关系、家庭形态。
日本传统的居住模式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私人领域与共有领域界限十分模糊,甚至消失。不同于西方“私人房间”之类的概念,一户家庭往往不是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私有空间”,而是根据功能把整个家分割成几个不同功能的房间,然后共同使用。
大家熟悉的日式房间中的榻榻米,就承担了划分空间的作用。
一张榻榻米称为“一帖”,几张榻榻米组合在一起形成房间,房间之间是便于开合的推拉门,这样的分割一方面使得每个房间的隐私性实际上相当低。而另一方面,只要将门拉开就可以使两个房间的空间联通,也大大增加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每个房间实际上都只有几张榻榻米,人们根据自己活动的需要,吃饭时席地而坐,铺上小桌子和餐具,睡觉时则铺上毯子和被子,白天再收起来。
自明治时代开始,西方近代的居住方式就慢慢影响了传统的日本住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住宅成为整个日本社会关注的话题,也产生了许多影响深刻的研究理论。1945年今和次郎的《住生活》、1947年西山卯三的《今后的住宅》、滨口美穂《日本住宅的封建性》、1950年池边阳的《居住》等,这些作为日本现代住宅设计原点的著作,都是在二战后的数年间刊行的。这些著作中探讨了新住宅的设计原则,而其中深刻影响了日本住宅空间构成的,可以说是西山卯三在1943提出的“食寝分离论”。
所谓“食寝分离论”,顾名思义,就是指将吃饭和就寝的功能分离,从而形成专门的功能房间“卧室”和“餐厅”,个人空间“卧室”和家庭共用空间“餐厅”的分离,也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私有空间。同时,固定下“餐厅”空间之后,人们便开始使用固定的桌椅,不再在榻榻米上用餐了。
同时,在各种住宅政策的影响下,也诞生了战后日本集合住宅最重要的设计原型——51C型。
“51C型”实际上是在1951年产生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由吉武泰水提出,当时根据不同家族人数的需要,提出了ABC三种不同规模的模型,C型是其中面积最小的,在40平方米的两居住宅中,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日式房间,但是贯彻了食寝分离原则,将厨房和餐厅合并,独立于卧室之外,然后将洗脸池、卫生间、浴室等辅助空间集中集约布置,显示了鲜明的功能主义风格。
为了向低收入群体大量提供廉价住宅,这一标准设计迅速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自1950年起,作为量产化和规格化的产物,日本迅速建设起了大量团地(集合住宅小区)。而直到1970年代,相当一部分团地中都采用了51C型或类似的平面布局。在当时,代表近代生活方式的团地成为人人向往的住宅,整齐划一的五层高居民楼,也成了团地时代最常见的风景。
下期预告:
住在昭和 (续)UR×M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