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道丰
编辑 |石文凤
图片 |blend
精神追求到底是什么?现在流行的各种心理学流派,身心灵课程,宗教、哲学也都层出不穷。看了很多教我们探索自我的文章,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界限”,其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受了委屈,忍着不表达,因为她是佛教徒,要‘忍辱’,因而不能说”。我想说,我们,其实一直都误解了“忍辱”。
其实“忍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力量,是一种接纳能力,要学会接受现实生活中好的、不好的,接纳以后做出智慧的选择。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下,很容易与世界产生强烈的对立。
“忍”是一种不对立、接纳,但并不是说不解决问题。接纳后在不对立的情况下,更智慧、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
曾经采访过一位朋友,她因为一些变故,差点被人送到精神病院,后来又被人诬陷神经病,并且谣言一度四起,甚至被那些不明真相却自以为了解实情的亲人指责、构陷,各种风言风语向她袭来,她却泰然自若回到家乡。
有人见到她的状态,很疑惑,感觉与谣言不符合,问她,而她没有说话,只是淡淡一笑,然后接着做自己的事情。这段时间,她自我调养,种植物、养小动物,观察自然的万物;吃的是自己种植的健康、无污染、自己用心烹制的食物,给自己足够的休息。满园的菜、果实,吃不完主动送人,会跟人说“你吃**菜吗?帮个忙,吃点吧?”
接受的人也不会觉得难堪,欣然接纳;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她主动伸手帮忙。一年左右的时间,一切的谣言不攻自破。有人问“你为何当初不解释?”她又是微微一笑“解释有用吗?你们会相信吗?”
中国有句俗话:“眉毛描描比不描还黑。”因为外在的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世俗的标准是有钱有权就是成功,这样的成功者说的话,更容易被相信。而看起来“外在贫穷”的人儿,却是“人微言轻”。
其实当他人解释的时候,我们真的相信对方的话吗?还是我们只是愿意去相信自己内心想要相信的?有时候,言语无法阐述的清白,不妨用行动和时间去证明一切,真相还是真相,从来不曾被掩盖。
这样的“忍”不让自己站在构陷者的对立面,内心也没有烦恼,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你还能说这样的“忍辱”是消极的吗?
看过一个小故事:
女子未婚先孕了,家人责问孩子是谁的,女子哭泣不言语。家人欲将其打死,女子说是寺庙法师的。一时间谩骂声四起,法师没有解释。
这家人将孩子扔给法师,法师接过孩子到处给孩子找奶吃,抚养孩子长大。几年以后,女子心生愧疚,说出真相,孩子其实不是法师的,法师笑而不语,将孩子归还女子。”
曾经很困惑于这个故事,无法理解,甚至争辩“法师为何不说话?”。当我真正明白“忍辱”以后,才理解,其实回到那个状况之下,争辩又有何用?而且若这份误解可以让这个女子暂时度过苦难,那又有何不能承担呢?这其中是法师深深的慈悲。
在年轻张狂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是假。而后与前面那位被诬陷的朋友聊起此事,她说起自己的经历:
回到家乡的那段时间,有一次,她在敲打门前的树枝。路过一个乡亲看到,跟她说:“别敲那个,那个又不是椿树,叶子是苦的,不能吃”。她笑笑回复:“我不是吃,因为树长得太茂盛,挡住了下面植物的阳光,所以把树枝敲掉一个,以便下面的植物生长。我院子里有椿树,我知道它不能吃”。
可是那位大哥有点耳背,没有听清楚,只是看到她还在敲,就开始谩骂:“果然是神经病,告诉你不能吃,你还敲,神经病”。旁边的知情人见状为她打抱不平:“他骂你,为什么不跟他斗?”她笑笑:“他提醒我也是好意,只是没有听清楚我说话而已。”
她说,其实万事都有两面,就看我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而已。
是啊,看到被谩骂,我们会愤恨,甚至会悲观,埋怨这个社会怎么是这个样子?看到他人的好意提醒,会乐观,感恩他人的善意。而她同时看到了两个方面,不去乐观,也不去悲观,而是中观。
如实地看到了他人的善意提醒,也看到了他人不理解之后的谩骂。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她都坦然接纳,然后平和地处理当下的事情,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就是——中观,这就是“忍辱”的慈悲,对他人的慈悲,也是对自己的慈悲。
年轻人,很容易张狂,我们总是想着改变世界,可是到头来却是害怕自己被世界改变。有一句话曾经很流行,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在哪里。然后低下头看着脚下,少说话多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去拼搏,提高自己的能力。待你实现理想的那一刻,不需要你宣布,全世界都会看到。
这也是“忍辱”的智慧,不要把你的梦想便成了空想,口号无用,但是行动却是最好的证明。我们也许无法改变当下他人的看法,但是现在可以把握自己的行动和心态,守护好自己的那颗心。
这样的行动或许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需要智慧。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很容易跟着他人的价值观走,也许走着走着我们就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忘却了初心。或者这份“初心”根本就无法与现实结合,无法落地。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会有困惑、非议,就如同那位朋友一样。
此刻,更需要低下头,学习忍辱的智慧,不要去抱怨社会,也不可盲目乐观,而是明了自己的主心骨,明了自己到底要什么,想要做什么,然后真诚、认真、老实地去行动、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取长补短,用能力去说话。这也是打开自己的心量,打开自己的格局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