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选兴趣班一直是父母很头疼的事情,如果孩子没有特定的兴趣,挑选兴趣班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孩子没有兴趣爱好,父母该如何培养呢?
如果孩子有兴趣爱好,父母又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爱好持续的时间更长呢?
阅读今天的文章前,简慧爱邀您思考:
●您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吗?
● 您是结合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报的培训班吗?
● 孩子愿意上培训班吗?
前两天,远在贵州,好久不联系的高中同学突然给我电话。原来她想给孩子报兴趣班,却不知道该报什么好,听说我从事教育行业,就打电话咨询。
我问朋友孩子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建议她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课程。
朋友说就是因为孩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才不知道要给孩子报什么班好。
不仅她遇到这个问题,身边很多家长都说,兴趣班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孩子对兴趣班,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
那么,家长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报了兴趣班,却提不起兴趣,该怎么办呢?
1.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
先说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其实兴趣班只是辅助学习的工具,也就是说,重点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人。
知识技能兴趣班其实只是孩子成长大树上的一个枝桠,好奇、毅力、共情、自主、创造等等品格和能力,才是大树的根。
如果家长自己有足够充裕的时间,也知道怎么陪伴孩子玩耍,那么家长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
如果家长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玩法也不多,家长可以选择兴趣班。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为六岁孩子以下选择兴趣班,最好以激发兴趣为主题,而不是以强化训练技能为目标。
2.激发孩子的兴趣
好奇心是人们求新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是老生常谈, 但孩子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怎么办?等吗?
其实家长可以试着激发孩子的兴趣。
家长可以给孩子多体验、多尝试的机会,看看他对什么新奇的学习感兴趣,激发、引导、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兴趣。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对事物的认知都依赖于父母,依赖家长给他的环境、家长跟自己的互动。
父母“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让孩子对某些东西非常着迷。
在我小的时候,身为数学老师的爸爸就开始用各种方法测试我对数学的兴趣。
他在家里置一块小黑板,画上几只猫、狗、鸡等我喜欢的小动物,让我数数猫有多少只、狗有多少只,要给每只小狗喂一根骨头,需要准备多少骨头等等各种生活化的算数问题。
有自己喜欢的猫猫、狗狗,还有平时在家较少的爸爸的陪伴,我参与爸爸设计的各种数学游戏的热情极高。
我学数学的时候,爸爸常常对我的反应表达出极大的惊讶,不是说“这样你也会?”,就是大呼“居然难不倒你”,或者表扬“这道题做得太棒了,又快又准”……
我在爸爸的鼓励下,很快就学会了加法、减法,掌握了乘法和除法。
我爸说,那个阶段,我经常主动跑到他面前,提要求说“爸爸给我出一道题吧”。
读书后,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
高中后,选择了文科的我,数学还一直是优势学科,为我拉分不少。这些都离不开爸爸小时候为我打造的各种数学游戏的滋养,让我对数学有好感,不排斥,愿意学。
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潜移默化得鼓励孩子,可能就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兴趣的种子。
3.引导孩子的兴趣
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成长遗憾,特别想让孩子替自己弥补,想让孩子玩这个学那个,但孩子就是不喜欢。
那能不能“引导”孩子的兴趣?
其实也没什么不可能,关键是得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举一个例子,去年春节前,我给表姐的女儿乐乐在网上买了一套积木寄到她家,表姐反馈说乐乐不喜欢搭积木,买回去的积木被闲置了。
春节回家,我就到表姐家耐心地陪乐乐玩。
我先搭起来,乐乐一把推倒。大多数家长,这时候都会责骂孩子说“不能这样推”,那就打消了孩子对积木的兴趣。
“推倒的过程很快乐是不是?”谁说积木不可以推倒呢,我不阻止乐乐。
我们还玩扔积木,我俩比谁能准确地扔到一个桶子里面。
后来我搭了比较稳固的积木城堡,要求她用积木来砸,比如只能用3块积木来砸,要全砸倒才算胜利。
她砸完我的,我就要她搭一个,我来砸她的,相互比赛。
再到后来,她就会自己搭漂亮的积木城堡,而不要求我去砸了。
你看,我非常有耐心地把一个不爱搭积木的宝宝,变成了每次去她家都拉着我搭积木的宝宝,变成了一个对积木很感兴趣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真正觉得好玩,她自己主动愿意玩,在玩的过程中她跟我的关系更加亲密,获得的是积极体验,越来越喜欢。
很多时候,家长其实是孩子最好的启蒙教练。有一些项目,比如足球、画画、音乐,如果入门阶段父母和孩子一些练、一起学,往往很容易激发孩子在这个项目上的兴趣。
家长在帮孩子选择兴趣班之前,可以多观察孩子。
如果孩子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一个项目简单的规则,比如足球的规则、数独的规则或者是画画的基本构图,最起码可以证明——孩子在这个项目上的确是有意愿了解接触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再给孩子选择进阶的兴趣班,往往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孩子在家长的教导下,迟迟入不了门,或者过一阵就没有兴趣了,也刚好可以节省家长的试错时间。
4.帮助孩子坚持一项兴趣
还有很多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他们的问题是往往“兴趣”太多,变化又太快。
孩子可能今天喜欢积木,明天喜欢画画,后天喜欢跳舞,看见别人玩什么都喜欢,但并不长久,很快又不喜欢。
那么家长要怎样帮助孩子坚持一项兴趣呢?
孩子对新奇的东西敏感,产生想学习的想法,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付出行动,做到不明白就不放弃,需要一定的毅力。
这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家长的支持,帮助孩子坚持。
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再去那个兴趣班了”,你不要着急,也不用强迫,首先帮助孩子找到症结在哪里,帮他整理头绪。
你可以先问问孩子,“为什么呢,是什么让你觉得不舒服?”
有时候孩子回答不上来,你就要调用平时观察到的细节,是哪一次上课回来就消沉了,是哪一项作业总是完不成,还是上哪个老师的课总是不乐意,再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问题。
孩子有可能因为不适应某个老师的上课风格,或是在班里跟小朋友发生冲突,或是觉得任务太难受到挫折,都有可能产生回避的想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家长支持孩子坚持下去,是孩子学习的外部动机。
如果孩子学习有内在动机,他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做这件事,他对学习的热爱就不会消失。
家长要促进孩子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指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如果这三样得到满足,内在动机就提高了。
归属感,也叫关系需求,指人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关联,在意别人,也希望受到别人在意,体验到来自其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感受到你的爱、尊重和接纳。
要是孩子学一样东西,学得好,你就又夸又奖励,学得不好,你就嫌弃责骂,那么他对这种兴趣班肯定提不起兴趣。
自主感,就是让孩子感到这件事可以由自己决定。
家长在选择兴趣班之前,要跟孩子讨论,明确他的意愿。
但是,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不是说由着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
比如说,练琴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孩子闹着不想练,家长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跟孩子说:“练琴的确不好玩,你觉得没意思是吗?”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理解自己的。
然后,家长再跟孩子解释为什么必须练琴,比如反复、重复的练习是挑战自己技能的方式,是获得经验智力的必经之路,让孩子了解练琴的重要性,理解世界上的道理。
最后,家长可以给孩子一点选择权,可以先吃饭再练琴,或者练完琴再吃饭。
有了选择,这个任务就没那么讨厌了。
没有自主感会怎样?
有个妈妈讲了她儿子学英语的故事,非常典型。
这位妈妈说:儿子上幼儿园小班,学校有英语课。一开始以兴趣为主,儿子挺有热情的。
后来老师开始强制家长每天要监督孩子学习半小时,且21天打卡拍照,儿子的学习兴趣下降,后来根本就不想学了。
这个孩子学习英语兴趣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打卡这个仪式成了家长和老师的事,孩子自己并没有理解和感受其中的乐趣反而觉得,学习英语是为了让爸爸妈妈打卡给老师看,变成了他被动完成的任务。
孩子学英语的内在动机被破坏了。
胜任感,是指人们相信自己能胜任一件事情,认为自己“能做到”。
胜任感,对孩子坚持兴趣也至关重要。
当我父亲对做算术的我惊讶地说“这样你也会”时,幼小的我获得了胜任感,觉得“我好厉害,都让爸爸吃惊了呢”,由此更加有信心。
孩子和大人一样,对一样东西能力越高,就会越感兴趣。
但是,学习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瓶颈。有时候孩子就是没办法完成一项任务,信心受到打击,所以沮丧。怎么办呢?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困难任务拆解开,拆到孩子能够完成的颗粒。
比如说,孩子说不想学琴了,你了解后发现,是因为有一首曲子怎么都弹不好,影响孩子的信心。
那么你可以请孩子一句一句地练,练熟一句再进行下一句。一句都练不下来怎么办?把这一句再拆成左右手,先分开,再合练。
当孩子攻克一个小的困难,就会重建信心,再去面对大的困难。
然后,在安排练习时间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时间长度。同一首曲子,你一周练一次,一次练一整天,就不如一周内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
最后别忘了及时给孩子具体的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哪儿学得好,哪儿学得不好,便于孩子调整策略。
当孩子对兴趣班说不时,建议家长不要轻易地放弃。
痛苦的坚持期,是常有的事情,几乎所有的技能学习都不可避免地碰到。
有时候家长“强硬”一点,推孩子往前走一段,孩子反而会比以前更加喜欢这项学习。
当然,如果已经坚持到孩子和你都非常痛苦,孩子一直提不起兴趣,放弃也没关系。毕竟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有那么多领域可以开拓探索。
很多家长担心前面的学费白花、精力白费,觉得可惜。其实,帮孩子及时止损,比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工作多年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然后痛苦地转行要好得多。
更何况,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些印记最终都会在人生中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