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说过,如果中国传统文人有着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那便是写着各具特色的毛笔书法。他们都操作着一幅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
在旁人眼中,毛笔字只是交流的工具,但在文人墨客眼中,便是自己的思想、性格与对文字的自我见解。由此,书法应运而生,经过几千年的雕琢,已经是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了。
我对毛笔书法产生兴趣是在一次春节。看着春联上的字,我万分惊讶,这些字有的方方正正,有的扁成一团,有的骨瘦如柴,还有的龙飞凤舞。让人眼花缭乱,整天沉浸在钢笔字中的我,没想到软笔字也有如此美丽,顿时对毛笔字产生了兴趣。于是我慕名拜访延安市书法协会会员李老师,成为他的一名弟子。开启了这漫长而又充实的旅途,去探索书法的博大精深。
在我印象中,李老师是位教书有方的人,初学的我只能用普通的宣纸,这种纸不易渗墨,时间长了,我书写的力气就会大一些。这时他让我写作品,就会专挑不渗墨的纸。这样,我写起来就会非常美观。老师也很仰慕古人,喜欢自称书香门第。一次他在课堂上说:“我们都是书香门第,当然要像古代文人墨客一样写字,不能趴在桌子上。”这时有个天真的声音传来:“可是这墨是臭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很生气:“这墨明明是一种清香味。”
练字虽苦,但有快乐在其中陪衬着,也就不那么苦了。
夏天清晨,老师会把桌椅搬到院子里,我们会边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边练字。冬天,春节来临之际,他还会让我们写几幅春联带回家。虽然我每天都是摸黑回家,但丰富的生活让我忘记疲惫。
在小学,一年科技艺术展,我写的毛笔字有幸被展览在同学们眼前。他们都非常惊讶:“你能写出这么美的字,太厉害了吧。”他们赞不绝口,我非常开心,看来这毛笔字没白练呀。
在我摸到一些门道后,我发现林铁并不只是为了练字,他就像是我与古人沟通的桥梁。在写王羲之的《兰亭集》时,看着他的一个个运笔,我好像看见了一个随性豁达,自由乐观,与世无争的人。在写傅青主的字时,我好像看见了一位外逸内刚,耿直狭义的人。在写颜真卿的瘦金体时,我好像看见了一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人。文人墨客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真迹,还有他们的品格与优秀的精神。
在我坚持不懈的练习下,我的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性格也发生了改变,我不再轻狂浮躁了,而是变得沉稳,耐心。练习书法更让我懂得了传承传统文化,不单单是这种形式,更是其中的内涵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