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

3.1 用例介绍

3.1.1 定义

为某个业务目标,而编制的一组由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组成的案例

3.1.2 为什么要学习测试用例?

在开始实施测试之前设计好测试用例,可以避免盲目测试并提高测试效率。

测试用例的使用令软件测试的实施重点突出、目的明确。

在软件版本更新后只需修正少部分的测试用例便可展开测试工作,降低工作强度、缩短项目周期。

检验软件是否满足客户需求、体现一个测试人员的工作量、展现测试用例的设计思路。

3.1.3 用例核心要素(16个)

必须掌握:用例编号(如何命名)、所属模块、用例标题(验证谁在什么情况下,去做什么,最后结果是什么)、优先级、前置条件、操作步骤、测试数据、预期结果、实际结果

了解内容:通过否、bugID、编写人员、编写时间、测试人员、测试时间、备注



3.1.4 什么是高质量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覆盖所有的用户需求

测试用例要简单明了

各类型的测试用例要齐全

用最少的用例覆盖最多的需求

3.2 等价类划分法

3.2.1 定义

等价类划分是把所有可能输入的数据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从每个区域中取少量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测试即可。

等价类 :何为等价类,某个输入域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每个输入条件都是等效的。

3.2.2 分类

一般可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指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输入合理的数据集合

无效等价类:指不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输入不合理的数据集合

3.2.3 类型

取值范围型: 输入学生成绩    0-100

恒等类型  : 只有一个结果是正确的,其他都是错误的    例如  彩票的特等奖

布尔值型:  通过是否来进行选择,如同意协议

枚举类型:  给出选项内容,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个就可以    例如选择学历

规则类型:  给定要求,满足要求的就可以,比如邮箱

在任意文本输入框中可以填写的字符类型: 中文、英文、特殊符号、空格、数字。

3.2.4 案例

案例一:


划分等价类并编号,下表为等价类划分的结果

划分等价类并编号,下表为等价类划分的结果


案例2


3.3 边界值分析法

3.3.1 定义

定义:边界值分析是取稍高于或稍低于边界的一些数据进行测试。

原因:程序开发循环体时的取数可能会因为<,<=搞错。

比如下面代码:

//有效等价划分 -1 0 100 101 for(int i=0;i<100;i++){int j=i+1;System.out.println("循环第“+j+"次")//循环地做某件事情}

这里的程序是循环了100次,所以会做100次;

如果程序员不小心,把i <100写成i <= 100,则会溢出,这时候边界值检查是一个很好的测试方法。

3.3.2 确定边界值的方法

上点:是指边界上的点,无论此时的域是开区间还是闭区间,开区间的话,上点就是在域外,闭区间的话,上点就是在域内。

离点:是指离上点最近的点,这里就跟是闭区间还是开区间就有关系了,如果是开区间,那么离点就在域内,如果是闭区间,那么离点就在域外。(开内闭外)

遵循的原则:开内闭外    开区间往中间找,闭区间往外找

内点:域内的任意点都是内点。

0<=x<=10          左上点 0    左离点 -1    右离点  11  右上点 10  内点 50

3.3.3 边界值与等价类去重

案例一:档案管理系统,用户输入日期格式为“年月日”,范围是1990年1月~2049年12月。示例:19900101-204912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