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创立者托马斯·沃森曾说“全世界只需要5台电脑就足够了”,然而看看我们现在,全球70亿人,几乎人均一台PC,而且每个人还有数量不等的电子设备,其他处理器、传感器、RFID设备等等,无时不刻在产生信息,我们几乎就淹没在这些信息之中。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我们如何取舍?如何才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如何找到最好的产品、最正确的人、最完美的数据来创造不平凡的事迹?
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说:未来存在于今天,只是分布得没有规则。
这些问题,涉及到信息的可寻性。什么是可寻性(findabliity)?
- “可被定位”或“可被导航”的特性。
- 特定物体“易被发现”或“易被定位”的程度。
- 系统或环境支持“导航”或“检索”的程度。
可寻性可以在物理级别或系统级别被测量。在物理环境中可寻性依赖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位置等信息。在信息社会我们离不开文字,依赖于关键字和搜索引擎,正因为搜索引擎的出现,使我们有能力找到最好的产品,达成最佳的交易。
虽然我们有能力找到最好的产品,但是我们同样受到产品的其它因素影响,例如其它用户的评论,这些评论有好有坏,褒贬不一,这时我们怎么去选择?我们往往需要交叉索引去验证这些信息,淘宝、京东、谷歌、百度甚至头条,淘宝上的商品看看京东的评价,京东的商品或许也要百度一下。如果可能,我们还会问问身边的朋友。
如此多的工具和信息任我们挑选,但抉择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搜索和该信任谁。在信息时代,跨信息辨识能力是核心生活技巧。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如此定义信息辨识能力:个人必须懂得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定位、评估且有效使用所需信息。
当今社会,技术快速迭代,信息资源暴增,信息辨识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如果没有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丰富的信息本身并不能形成一个信息更加通畅的社会。同样,作为信息提供方的网站或平台,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架构,缺乏元数据,内容将会被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掩埋,无法被搜索引擎搜到,在这个无处不在的经济生态中,可寻性将成为竞争的关键。能被找到,就是赢家,不能被找到,只能哭泣。
参考资料:
1.《随意搜索》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