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有过夫妻间相互讨论家庭教育经历的父母,请看此文。
-01-
随着学习《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的深入,我对郑老师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快乐的学习,更是佩服了。
这种佩服不仅仅是因为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毕竟很多人都很认同这个观点,但面对现实,又往往会忘记这一基本规则,不免的要屈服于权威——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全力践行,做到表里如一。
譬如,每周给孩子请病假一天出去玩、替孩子写作业、帮孩子写作文,鼓动女儿不要去上学、告诉女儿老师是魔鬼……这些行为是不是很奇葩,况且这还是发生在十几、二十多年前的事情。
-02-
孩子做作业,能有几家欢乐,又有多少愁啊!
每天的斗争——妈妈和壮壮的,每天的讨论——我和老婆的,促使我不得不写下这篇文章,理清自己的思路,重点是向妈妈传递一种更轻松的教育理念。
我们先从壮壮遇到的头疼事儿——阅读——开始。
阅读本来是件愉快的事情,但把它当作一项任务,快乐很快就被传染,最终变得枯燥无味,就如同一个好苹果被一个坏苹果传染了一样。
首先,孩子对课本中枯燥的文章,本来就不感兴趣,家长却迫于老师的权威,逼着孩子磕磕绊绊的读那些东西。就好像完成了这些任务,孩子必然能够更快的成长一样,全然忘记了兴趣才是第一驱动力这一最基本的原则。
本来的一件好事儿,却因为这样的要求,变了味儿,变得面目可憎了!
……
-03-
我一直坚持认为,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先喜欢才能再说其它,否则只会将欲进入这个美好领域的孩子,早早的拒之于门外。
这里先插播一个壮壮学轮滑的例子:
壮壮中班时,报了学校的轮滑班,因为老师太过严厉,很快便失去了兴趣,只学了两节课便再也不去了。于是,我买了双轮滑,便和他一起学习,只是为了体验轮滑的快乐,别无他求,而妈妈又害怕我们的野路子总归是要耽搁了更长远的发展……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总受到另一个所谓真理的影响:前期动作不标准,后面改起来必然是难上加难,于是家长们便会处处留意,害怕前面的一点闪失,就会耽搁了孩子更久远的发展。
只这一点便让人很是扫兴,试想轮滑本是个有趣的事情,如果在学习初期就面临各种约束,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弄、这不对了、那也有问题了,你还会因为这不断的“打扰”继续保持对轮滑的热情吗?!
……所以,在和儿子初学轮滑时,我便有意避开老婆的眼光,和儿子躲的远远的。但即便这样,老婆仍然要追在我们后面不停的各种纠正:“右腿抬起来”“腿向内加紧”“胳膊也要动”“身子不要慌”“抬脚、胳膊摆动起来”......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跑的远远的。
因为,我坚信只有先喜欢上轮滑,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才有进一步纠正各种姿势的必要。学习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给自己,也要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犯错误时间。
不断的约束、不断的限制,只能让这个兴趣之胎“胎死腹中”。
-04-
回过头来再说阅读。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阅读本身有着很大的魅力,尤其是在碰到吸引人的故事时,孩子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面的故事。必然会像壮壮近几日在做的事情一样:每晚八点半,当我们为他读完故事时,他仍然要磕磕绊绊的自己再读一会儿,因为他太想知道“水孩子”遇到了那些困难——故事书《水孩子》的主人公。
而当我们强迫着他,讲条件似得告诉孩子:我给你读10分钟,你也要给我读10分钟。然后看着他非常痛苦的、磕磕绊绊的、不情愿的读着……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好于,那种因为好奇而自然喜欢上阅读的乐趣吗?
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所谓的作业——老师要求每天在家阅读30分钟,却失去了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们的这种算计是否合算,我们心里盘算的那种“深谋远虑”就一定能够如愿吗!
只可惜这样的道理常常是很难得到认可的!
毕竟老婆又会说:“要不是我当年不断提醒你们,你们轮滑的动作早不知变形成什么样子了!”。
老婆可能又会说:“先逼迫孩子喜欢上一件事情,然后让他体验到这其中的成功,他不也会喜欢上这件事情嘛!况且又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到:先喜欢上再去发展的,比如写字。”
老婆说的很有道理,如果不仔细的思考,很容易便会陷入到这种自以为是的正确中去。
问题是,既然能做到快乐的学习,为什么不做呢!
既然能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学习,我们又为什么不去试试,留给孩子一个犯错误和成长的时间呢!老板对自己的员工尚且如此,而我们呢,作为最了解孩子的父母,连一个通情达理的老板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