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很慢,可是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第一次遇见蜗牛是从朋友手里看到,当时还在做出版,拿在手里一惊------谁家的杂志用这么好的纸!封面厚实又细腻,上面线描彩绘了一排老屋,屋前戴虎头帽的小孩儿扬着花风筝,憨憨的美。

随手翻两下就被吸引住了,这不是小时候过年姥姥给做的“花糕”嘛,把面团做成花朵啊,蝴蝶啊,金鱼啊各种模样,我也打过下手呢。原来这个山东小村里也有,叫“面花”,而且花样更多,更漂亮!当时就好想家。可是即使是家里,现在也很少做这些东西,都是在超市买,姥姥的手艺到妈妈这辈就失传了,还能在这本杂志里看到,真好!

除了面花,书里还有虎头帽、“莲花卷子”、“海草”房子,有的新鲜,有的亲切,都美得不像话。

朋友和这本杂志的创始人小布是好友,这才知道,这是一本专门记录民间艺术的独立杂志,所有的素材都是主创团队去实地采风,一字一字写、一张一张拍,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怪不得那么生动、鲜活。

还有一期印象特别深刻,叫《花儿开遍蔚萝川》,讲的是他们在河北张家口蔚县的发现。作为一个河北人,有时提起家乡我还有点不好意思,总觉得除了勤劳朴实,并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尤其是艺术。有什么可去可写的呢?

他们不仅去了,而且像被迷住了一样跑了十几趟。

看到那期杂志我有点感动。他们笔下不是那些只能在博物馆或旅游景点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在街头市集叫卖着,家里炕头用着的寻常物件。从来没见过有人以那样的热情赞美扫帚、柳条筐和用旧衣服,破布头做的拼布坐垫,以及他们的创造者——那些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做的东西是"艺术"的匠人和家庭妇女们的故事。

然而它们真的很美。

做出版的时候接触过一点关于"民间艺术"的选题,有时候我会觉得"民艺"这个词有点两级分化,要么行将消失,成了博物馆里的古董,有的成了一小群"文艺青年"赏玩的物件。而这些东西,每一件都有实际的用处,都是活生生有温度的。这些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手艺人也没有别的心思,只不过是为了让这些物件"好用"的同时能“好看”点儿。没有设计图,也没什么"理念",完全随心所欲,像孩子涂鸦一般。在贫瘠和困顿中仍有追求"美"的本心,也许这更接近"民间艺术"的本质吧。

发现和分享这种"不自知的美"则需要更多的好品味和艰辛。

(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其实,每晚躺到床上的时候,才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 今天凌晨1.30,一阵肚子疼把我从睡梦中痛醒。水泻了。下意识...
    我到海边送夕阳阅读 233评论 0 0
  • 扫码支付接口将要上线,近几天在优化系统性能。昨天把日志Helper类的日志记录改成了使用Queue<T>对象来实现...
    buguge阅读 4,649评论 0 0
  • “对不起,我认错人了”她眼中的坚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坚信她不是她。刚才那一瞬影像的重叠不过是我的幻觉。 不知从哪里...
    ccd36a38d046阅读 65评论 0 0
  • cao (一声) ① 持;拿着。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越绝书》:“妻操逗我,身操概...
    她栀阅读 3,394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