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我似乎一直执念于界定自己最好的朋友。
那时,我和YQ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都是同学,我们俩也一直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三四年级时还都担任了班级的班长。在别人看来,我们是公认的彼此最好的朋友,我当时确实也这样想。
我们一起去补课班、一起吃饭,还都去彼此的家里待过。此外,我们还都喜欢过同一个人。那时,她和那个男孩在一起了,那个男孩是班级公认的小帅哥,自然有很多女生喜欢他。我也曾幻想过和他在一起的场景,但是后来这个念头逐渐就消逝了,或许小时候的喜欢,都不太牢固。
旁人都说我太依赖YQ,很多事情都听她的,确实,我那时候是有些没有主见,再加上YQ本来就有些早熟,所以我很多时候一般也就依她。
后来,造成我们关系割裂的事件源自四年级的一次素质拓展,现在也说不清楚原因是什么,似乎是来源于我们二人对彼此“最好的朋友”的怀疑,又或许是因为这“最好的朋友”的头衔让我和她一直以来都压力重重,最终不堪重负,选择终结。
那之后,我们不再形影不离,只是变为了普通同学,旁人也渐渐知晓了这一事情。半年后,我走在路上,YQ突然挎住我的胳膊,露出了一个大大的微笑,她说想和我重归于好,我拒绝了她,委婉地说我们只能做朋友,却无法回到从前了。现在想想,这个决定也对,“最好的朋友”这一头衔,于人于己,都是种负担。一方面,给别人这一身份,就意味着一旦对方的行为有些许不符合这一标签,都会给你带来失望甚至伤害;另一方面,这一标签也在无形中束缚了对方的行为,限制了她的生活自由。
那之后的两年,我们也就像普通同学一样,见了面会打招呼,除此以外,再也没有之前那种亲切的交往了。
上初中后,YQ就搬去另一个城市上学了,截止高中毕业,我已经6年没有看见过她了。那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些怀旧,总是想拾起一些过去的记忆和人。机缘巧合之下,我加到了她的微信,又约着见了一面。她看到我时,面带微笑地一把抱住了我,她还是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睫毛忽闪忽闪地,好像会说话。我们边吃饭边聊着天,她的言语间透露着一股真诚。她说,很感谢我能主动联系她,不是这些年她不想联系我,而是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圈子,也有了新的生活,她不知道是否还要打扰我。她说的对,这个道理,我也是之后才明白的。
上了大学,偶尔我也会和她视频聊天,她过生日的时候也会给她寄生日礼物。但是,我们毕竟多年未见,也不在同一所大学,感情变淡自是必然。后来的一次5月20日,那时过520的风气刚刚盛行,我班级的女生都会互相发520来表达祝福,我也激动地给她发了过去,但过了许久,得到的只是一个平淡的回复。不过我当时并没太在意,心想或许只是她在忙吧。直到我生日那天,她虽然提前给我邮寄了生日礼物,但是生日当天却没有给我发生日祝福,我有些失望。哪怕没有生日礼物,一句生日祝福对我来说就足够了,然而,她似乎只是把那个生日礼物当做对我的回礼,再无其他。那之后,我突然明白,我们似乎确实回不到从前了。
她说的对,我们身边的圈子和环境一直在变化,我们二人从彼此的生活中退出本就是必然。我明白了,与其不断追忆从前,不如向前看,要允许一些人的出现,更要允许一些人的消失。从来不会有谁能够永远地陪在自己身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牢固的依靠。
(二)
小学毕业后,由于YQ搬去了另一个城市,所以上初中后,我又开始寻找新的“最好的朋友”。
班上有一个女孩叫XK,文文静静的,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由于我们回家的方向一样,所以渐渐地,我和她就熟络了起来。那时我似乎是先界定“最好的朋友”是谁,然后才会就着这个标签去做出相应的行为,所以,整个过程更像是一种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后来,我俩确实越来越亲密,还买了两个竹马日记本,每天都会给对方分享一些发生的事情和感受,每周交换一次。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纯真啊。放假的时候,我们也会定期出去约饭、聊天,不知道为什么,我似乎也能在她身上找到一点YQ的影子。
后来忘记了什么原因,我们渐渐疏远了,日记也不写了,放学也很少一起走了,逐渐回归到了普通朋友。之后,她又和另外一个女同学频繁往来了,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或许是因为我之前对于“最好的朋友”的界定,我还是感到有点失望和难过,就像被背叛了一样。不过后来想想,这层关系,本就不存在什么承诺,所以它的各种变化,也该是自由的。
后来上了大学,我们不在一个城市,最终也渐渐失去了联系。
(三)
我曾经以为YQ会是我一辈子的好朋友,XK也会是我最好的朋友,然而我们最终都失去了联系,相忘于人海。
这之后,我再也没有给谁贴上“最好的朋友”的标签,因为我终于明白,这种标签放在他人身上太不牢固,把希望和期待给予别人的同时,也就给了他们伤害自己的权利。
所以,请只把自己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只有自己才会永远无条件地支持自己、陪伴自己、鼓励自己,这种向内索取也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盈、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