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即处理伤口:防止感染是第一要务
被狗狗咬伤后,首要任务是迅速清洁和消毒伤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狂犬病防控指南,所有动物咬伤都应视为潜在的感染风险,尤其是涉及皮肤破损的情况。第一时间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随后使用含碘消毒剂(如碘伏)或75%酒精进行局部消毒。这一过程能有效减少细菌和病毒进入体内的可能性。若伤口较深或出血不止,需用干净纱布轻压止血,并避免包扎过紧,以免造成局部缺血。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狗狗看起来健康,也不能排除携带狂犬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风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出,犬类咬伤后引发的感染中,常见致病菌包括巴斯德氏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中巴斯德氏菌感染可在24至48小时内迅速发展。因此,在未就医前,不建议自行涂抹药膏或使用民间偏方。
2. 及时就医评估:专业诊断不可替代
完成初步处理后,必须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或传染病专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伤口的深度、位置、污染程度以及咬伤动物的疫苗接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狂犬病疫苗。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明确指出,Ⅲ级暴露(即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污染)必须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即便宠物店的狗狗有定期接种记录,也无法完全排除其携带病毒的可能性,因为疫苗保护率并非100%,且存在潜伏期。此外,医生还会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对于面部、手部、关节附近等高风险部位的咬伤,处理标准更为严格。整个医疗流程应遵循“早、足、全程”的原则,确保免疫效果最大化。
3. 收集信息并保留证据:维护权益的重要步骤
在治疗的同时,应主动收集与事件相关的详细信息。这包括宠物店的营业执照名称、事发时间、涉事狗狗的编号或名字、工作人员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如有监控覆盖区域,应及时要求店方保存相关录像资料。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后续责任认定,也为可能的赔偿协商提供依据。根据《民法典》第1245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由于宠物店作为经营场所,对店内动物负有管理义务,通常难以完全免责。保留医疗发票、诊断证明、交通费用票据等支出凭证,便于日后主张合理赔偿。若双方协商无果,可通过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 关注心理反应与后续观察:恢复期不容忽视
身体创伤之外,动物攻击事件可能带来短期甚至长期的心理影响。部分人在经历此类事件后会出现焦虑、恐惧或对狗产生强烈回避行为,这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若持续超过两周并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心理咨询服务。与此同时,需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注意是否有红肿加剧、化脓、发热等感染迹象。按照医嘱完成全部疫苗接种程序,不得擅自中断。狂犬病疫苗的标准接种方案为“五针法”(第0、3、7、14、28天各接种一剂)或“2-1-1”程序(第0天两剂,第7天和第21天各一剂),两者均经临床验证有效。在整个恢复期间,保持良好作息与营养摄入,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未来在接触陌生犬只时,应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突然靠近或打扰其进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