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闹的太凶,社交活动都取消了,正好静下来好好复盘,在结合过往职场经验,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大体分成三类:战略、组织和其他。
这是第一篇:战略
— 1 —
我为什么研究战略
2014年我跑去读中欧EMBA最重要的原因受到了强烈刺激。那时还在阿里上班,有一次去跟逍遥子(他还没接马云的班,是集团COO) 汇报。
他听完后说:“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和我们公司的资源,这块业务可以做的不错,但是我关心的是5年甚至10年之后这块业务是什么样的?”。
我蒙了,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就老老实实的回答没想过。
逍遥子只讲了一句那你回去想想,然后就走掉了。
我突然间意识自己对战略的认知实在是太浅薄了,更严重的问题是都不知道该如何提高。
— 2 —
去中欧学战略
这样不行我得找个地方学习,所以中欧和长江之间我几乎没有犹豫就选了中欧,因为听说中欧的学术氛围更浓一些。
中欧也的确没让我失望,让我接触到以前很多盲区的知识,特别是当我听了四大名师之一的杨国安的课,不但当场被圈粉,而且变成了迷弟。
他开篇就讲:企业的持续成功=战略*组织能力,还特意解释是乘号不是加号,
因为你的战略如果是0分,组织能力再高也是0分;
反过来你的组织能力如果是0分,战略再高也还是0分,所以战略和组织能力要同时抓。
因为逍遥子的刺激,我当时只要听到“战略”这个词,就跟狗听到摇铃开饭流口水差不多,竖起耳朵认真听,很怕漏听了重要的东西。
杨国安对战略的一句话解读,我第一次听到时,有一种听到“咔嚓”一声的惊雷的感觉。
怎么就那么对,怎么就那么有道理,怎么总结的那么精辟。
大师就是大师,我彻底服了。
企业的战略是什么?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源都不是无限的,所以战略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高成长、高毛利的地方去。
除了杨国安的课,中欧还有其他战略必修课,SOWT,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等等。
中欧所有的沙盘游戏奖励我拿全了,所以毕业之后,我自以为学会了怎么做战略,即使缺少实战经验,至少也是通晓各种理论,入门了吧。
— 3 —
实战
2016年,找到了一个横跨医疗、智能硬件、互联网的刚需产品,这不正是同时可能具备高毛利、高成长的机会吗,下场实战。
产品还在研发阶段,就已经有渠道预订了5000台。
因为有大订单,也清楚自己不懂硬件供应链,虽然订单的交期有限,也并没有太大压力,
直接找牛逼工厂合作就行了呗,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干。
所以找了一家有几十年历史几十亿资产的大牌代工厂生产。
本以为这么牛的厂,质量不会有太大问题,结果却是100%不良。损失过千万。
代工厂70多岁几十亿身价的董事长亲自出面给我道歉时,我都懵逼了,难道真的只是质量事故碰巧被我遇到了。
至于我如何深入供应链去解决问题以后再讲,我们先回到战略问题上来。
这个是战略的一个大坑,我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战略错误,而是把它归因到组织能力的问题里。
还总结了不少所谓的经验,我挑印象深的列几条:
1、如果你自己不懂,连谁是专业的都分辨不出来。只看对方过往经历是靠不住的,即使没有水分,也未必和你要做的事情足够匹配。
2、无论时间有多紧张,招聘关键人才都是值得花大力气的。
3、创新型产品的周期是不可控的,多有经验的人的预测都不可靠,最好不碰供应链不成熟的产品。
遇到的问题都是活生生的细节,印象太深刻了,会紧紧拉着你的注意力去解决问题,往往就会把致命错误越藏越深。
— 4 —
实战反思
真正的错误出在我跑去找蓝海了,蓝海战略那么有名难道错了吗?
模型哪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与我而言找蓝海有三个大问题:
1、红海有无数经验可以借鉴,去蓝海没有地图,第一个去往往意味着风险最大,失败的残骸反倒是成了路标。
2、即使看上去有重大技术变革,你找的蓝海9成是死海。意思是说要需求不一定代表着你可以搞的定,比如癌症市场。
3、一片蓝海到底有多大是很难确定的,最后找到的很可能只是个小水泡。
如果说创业的赌局是压大小,那么找蓝海就是只压三个6,除非你运气爆表,否则死路一条。
有些游戏开局前会有简单、普通、困难三种模式供玩家选择,创业上来就选困难模式的要么是天才,要么是麻瓜。看上去我是后者。
— 5 —
结合职场经验的战略反思
如果说战略方向选择的一个大坑,另外一个大坑就是战略关键点的选择,举个列子:
事情发生在美丽说的一轮融资之前,老大问我腾讯和阿里的钱我建议要哪个?我回答要多的那个。
他笑着说差不多一样多,区别在于腾讯给用户资源,阿里给商家资源,你选哪一个?
(这是一个战略关键点的两难选择题,选择不同的队伍就意味着不同结局。)
我回答这么多年下来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而商家的需求从来只有一个,就是“赚钱”。
如果非要二选一的话,我会选择拿着买家打卖家。
我不清楚这个建议起了多大影响,结果是美丽说拿了腾讯的钱。
老大的解释是如果拿阿里钱会比较顺一些,但是就很难长大了,拿腾讯的钱就不一样,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有野心的“小家伙”。
腾讯也乐得有人挑战阿里,它甚至给了美丽说微信的二级入口(比京东的还要早)。
2013年淘宝封杀美丽说,从美丽说所有跳转到淘宝的页面全部显示为空白页,这对于90%的收入来源于淘宝的美丽说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凑巧的是我刚离开美丽说加入阿里不久,而阿里风险官郭靖是我老板,看见我欲言又止的样子,他主动告诉我,美丽说动了交易就是敌人,必须打死它。
淘宝不怕一个美丽说,怕的是它带来的示范效应,今天切走一个女装,明天就有人惦记切走男装,慢慢就会被蝉食掉。
除非美丽说退回去不做交易,否则封杀不会停止。
事后去分析,美丽说要摆脱对淘宝的依赖,迟早要和淘宝一战,所以淘宝封杀美丽说就是可以预见的,不算意外。
但是如果你对老大足够熟悉可能有会不同看法,他觉得电商太重,一直在寻找比较轻的模式。
今天再去看,除了做电商,继续做社交也是一种选择,小红书就是例子。
— 6 —
砸了2000万后的战略总结
我逐渐发现,所有的战略模型都有一个毛病。
一学就会,一用就错。让我困惑了好长一段时间。好不容易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无论哪种战略模型只要它拿出来讲述,它就得能逻辑自洽,得能自圆其说,还不能加太多的前置条件。
这就导致模型必须抽象到一定的高度,很多细节就会在抽象的过程中消失了。没了这些细节基本上也就很难还原了。
就像你照着中国地图是不可能画的出北京市地图一样。
实战中的感受就是,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在出发之前,无法确定成功需要的所有要素,一旦要素不对或者不全,通过战略模型得出的结论基本上不靠谱。
但是当战役打完,所有要素浮出水面之后,再去复盘,战略模型好用到爆表,所有事情都能分析的清清楚楚、头头是道。
这也是身为沙盘高手的我,为什么会掉坑里的原因。
现在我会给那些经典模型加上一组前置参数条件,就得到了更能适合当代的新模型。
如果你对这些模型感兴趣,欢迎关注或者加我微信探讨。
(下次我们接着聊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