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此书,甚是喜爱,强烈推荐历史爱好者都该认真读读。也看了一些评论,有些问题,写出来与同好探讨一下。
1.到底有几个主要人物?
看到有人评论说书中“选取1587"no significance"的一年为时间点,选取七位人物为切入点”,甚至经典版附带的《经典的历程》别册中的名人推荐,也说“七位当时的人物”。本书虽然正文有七章,粗看是每章侧重一个人物,但第二章首辅申时行和第四章活着的祖宗叙述主体都是申时行,因此主要人物实则只有六位。作者在自序中也写到:“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也统统没有好结果。”如此看来,很多人看书只是大体浏览一下,甚至只是翻翻别人的评论,就开始夸夸其谈、滥竽充数、误导他人,真是够了!
2.1587年大明发生了哪几件小事?
诚如作者所说,1587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翻遍全书总结如下:
①阳历三月二日,京官讹传午朝大典,万历罚俸全部京官。
②阳历七月,张居正去世五周年,万历降谕查报张宅下落。
③万历以各种借口拒绝早朝和经筵等仪式,开始怠政。
④申时行主持京察,以恕道稳定文官集团和自己的地位;巡视筑陵工程,得到万历赏识。
⑤皇储问题肇始,万历希望废长立幼,与文官集团对抗。
⑥建州女真开始崛起,辽东征剿不利,申时行调停文官间参劾,放任努尔哈赤发展。
⑦文臣与厂卫冲突激化,东厂张鲸被参免职,万历心灰意懒。
⑧阳历十一月十三,名臣海瑞去世;
⑨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一代名将戚继光去世,凸显帝国军备废弛;
⑩李贽与耿定向论辩,成为李贽思想交叉点,主张个人自由,反映心学派与理学派的冲突。
3.和以往的历史有何不同?
不同于以往我们学过的历史教材和看过的部分史书,那种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告诉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写法,本书选取了一个并无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特殊年份,以几个典型人物经历或发生的小事为切入点,详述了大明帝国以道德而非法律治国发展到末期呈现文官政治腐化瘫痪、财政混乱、军备废弛、思想矛盾、科技和经济发展严重受限等种种社会状态。作者依照所谓大历史观,关注群众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针对明朝历史则主要指文官集团上限制皇权、下压制农民,造成皇帝成为象征而无法实现其个人主张,农民生活困苦,文官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等各种弊端,揭示了大明帝国的衰亡实由制度的桎梏限制导致,而非个人的贤愚得失所能改变。另外,对于历史人物没有隐恶扬善、文过饰非,此种态度与我们常接触的历史教材和主流观念也不相同,孰是孰非,相信每个明理之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以往我们学习历史,往往只要记住人和事等表面知识就满足了,对历史的评价也只要记住教科书上的几句断语,个人既没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思想上也没有多少升华,对历史的轨迹、现实的生活和未来的道路则都认识肤浅,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据说这本书被国外的一些大学指定为历史教材,我想这正是因为它不光列举事实,更示人以分析历史的方法,对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人更易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有人说这本书的见解并不新鲜,写法也说不上独特。可是我们该知道,这本书成书于30多年前,曾经在史学界和思想界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国内当代的历史学家和教授应该少有没读过此书的,那么此书的思想和分析历史的方法对他们的影响,多多少少总会流露出来,那么我们后来人所接受的史观,难保有多少是没受到黄老此书影响的,所以才会觉得熟悉而不以为然吧。
4.谁能做到真正客观全面?
也有人评论作者对明朝历史的评断是一家之见,不够全面客观,但依我看来,书中的内容大都考据详实,论证充分,仅从每章的注释都有几十上百则、全书的参考资料更是达到百余篇这一点便可窥见作者治史的严谨态度。试问评论的各位,有否真正通读全书,又有几个读过《明实录》,何以大言不惭地否定作者和这部作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真应该给某些人呼在脸上!
这部书不是按编年体逐条逐事地记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也不同于传记体单独侧重某一人的经历,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引出,深入探讨出现此种情况的种种关联、前因后果,对影响帝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导致书中内容前后交织、结构脉络并不显见,相比那些直接把观点逐条呈现给读者的作品,此书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的。
另外读者如果对明朝历史没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作者的各种论断恐怕也难以认同。这里不得不提到曾经风靡一时的《明朝那些事儿》,从朱元璋开国到大明灭亡,全面展示了三百年间明朝历代皇帝、大臣、名人的种种命运经历,为我们普及了明代的历史知识。可惜这套书虽然写的风趣幽默、内容丰富,却并没有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制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让人只记住了那些昏君名臣良将的事迹,却对帝国的发展轨迹不明就里。很庆幸是先知道了“那些事”后遇到《万历十五年》,读完才可以感慨“原来如此”!
记得一些当代名人如高晓松、袁腾飞等似乎对明朝都很厌恶,可谓“明黑”。原来也不理解,大明有那么多名臣良将,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啊!为什么要黑它?读完此书,我才开始拨云见日,个人的光芒并不足以照亮整个国度的黑暗,体制的崩溃也无法靠几个英雄人物来阻挡。正因为对这个国家爱的深沉,才会为它那一段不堪的历史而叹息、愤慨吧?
话说回来,我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大多是一知半解,读过的史书并没有几本,但对此书的偏爱确实溢于言表,非常愿意推荐给历史爱好者品读,也因此才东拉西扯地写下上述言辞略有偏激的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