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未落笔,只因为心中总是会有顾虑。我总想把事情想的尽量的完美,然后再去执行,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实在太过幼稚了。世界本来就不完美,只有接受了不完美,才有可能创造出完美。
一本书籍,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在解释关键的要点,而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掌握要点所占的百分之二十就可以。当然这说的是对于掌握知识而言,把看书当做一种放松娱乐的话,语言越是通俗易懂那是最好的,不需要动脑子,没有时间的限制,那是精神的放松。
绝大部分的书籍的初衷就是普适性,也就是面相所有的人,不同的人的知识层次高度有差异,所以对于理解书籍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一些层次高的人避免不了接触比较浅显的知识。就像在学微积分,作者为了说明每个公式步骤,从如何加减乘除到怎样求导一步步说起,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比较友好的,可是对另一部分的人来说书中有太多冗余的东西。
写文章也是一样,只要不是私有创造的内容,也就没有必要去考虑是不是有人能读懂,读不懂只能说明所专长的领域和知识不一样,也没必要解释太多。
我非常喜欢思维导图那种联想,不用长篇大论,几个关键的字就能表达内心的想法。但是奈何人不是独立的存在,需要配合,自己能明白不能完全算数,必须得让别人也能明白,不然没办法很好的配合。
自从接触费曼学习法之后,突然明白了,原来深奥的东西也能变的通俗易懂,只要讲述者理解得足够的深刻。把听着当做一个小孩,如果能让小孩子也明白,那说明自己真的完全掌握了。
所以不用再找借口,知识本来就是普遍的,是在不断的迭代中发现本质,而不是一开始就适用于特定的人群。
没有学不会的,也没有明白不了的。